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区域差异单元同步学习指导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0-31 11:26:29
  (六)地貌与生物相互影响。一般通过影响气候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的。如山区人少多野兽;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岩石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但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有地表形态。
  (七)水文与生物的相互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如骆驼刺、芦苇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条件;生命活动也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通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使土壤水、生物水、大气水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系统。
  (八)土壤和生物相互联系。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有机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同时,不同的植被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温带森林中的棕壤。土壤对生物的影响更是普遍的。酸性土壤中——铁芒萁;碱性土壤——碱蓬。此图看起来很简单,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同学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以加深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种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体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如举例:气候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因为气候是陆地环境组成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唤起学生注意气候也是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教学中可以采取图文结合,师生共同探讨的方法)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由于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所以就出现了地域差异的现象,并且有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并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 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
  (2)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分带性,有人称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在中纬度最明显。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带性)-随山地高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气候带、垂直自然带,如珠峰。
     ④非地带性
      包括:
      地带性自然带缺失;改变了该有的自然带;原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异常”(约束或拓展);斑块状(分散的自然带)
      列表比较如下
     

自然带
  主要要求掌握自然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见下图。
                气候与自然带对应关系模式图
          

关于垂直地带性的问题--以分析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为例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带变化,称为山地垂直地带性。形成该规律的基本原因是气温和降水(或者说是热量和水分条件)随高度增加而变化,在不同高度产生了不同水热状况的组合,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提供了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并要求分析带谱南北坡差异的原因。
  主要的差异有两点:
  (1)南坡雪线比北坡低
  山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称为雪线。降雪是积雪冰川的补给来源,气温是影响积雪冰川消耗(蒸发和消融)的主要因素。在雪线以上,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在雪线以下,补给量小于消耗量;而雪线处,从平均状况来看,补给量与消耗量大致相等;雪线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冰雪的补给量与消耗量间的动态平衡。如果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则雪线下移,反之雪钱上升。
  雪线低应在阳坡:气温高,冰雪的蒸发量和消融量大,雪线上升,反之雪线下降。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雪线一般也是会逐渐降低;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雪线高度通常也较高。受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雪线有上升趋势。
  雪线低应在迎风坡:降雪量大,冰雪和冰川的补给量大,雪线高度降低,反之雪线上升。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雪线的高度一般也会逐渐升高。迎风坡的降雪量比背风坡多,雪线的高度也常比背风坡低。
  山地的雪线高度由于受气温和降雪量两大因素综合影响,如果迎风坡正好又是阴坡,一般雪线低。不能简单仅凭迎风坡或仅凭阴坡确定。另外,雪线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南坡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降雪量小,冬季气温低,降雪多,因而夏季雪线高于冬季。
  珠穆朗玛峰南坡为阳坡,从气温考虑,南坡雪线应比北坡高。从降水考虑,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雪线应比北坡低。由于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2)南坡与北坡的山地垂直带谱有差异
  从山区河谷下部到山顶的整个垂直自然带系列,称为垂直带谱。
  读“珠峰图”,可以发现,南坡与北坡山地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有:
  ①珠穆朗玛峰的南北坡包含了两个垂直带谱。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多森林带;北坡是背风坡,降水量少,山麓为半干旱草原带。
  ②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地区,在基带以上反映了从亚热带至北极的水平自然带相应的高山自然带。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4000米以下的自然带缺失,山麓自然带为高山草原带。
  ③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比南坡小,因而北坡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幅度也比南坡小,自然带数目也相应比南坡少。
  ④南坡高寒草甸带的上界和高寒荒漠带的下界比北坡相应的自然带高。这是因为南坡为向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纬度相对于北坡稍低,热量和降水条件比北坡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