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学习指导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主要内容解析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和矿产等,对城市的影响有城市分布、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结构、城市规模等方面。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地形 | 城市分布特点 | 影响分布的原因 | 典型例子 |
平原 | 海拔200米以下濒海、濒湖、沿河平原地区密布 |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节省投资;周围平坦土地便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 上海(落脚于长江三角洲),世界上大部分城市 |
山区 | 沿河谷、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城市发展受地形限制) | 地形较平坦、取水方便 |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兰州 |
高原 | 热带的高原,城市分布较多 | 低地湿热,高原上较为凉爽 | 巴西高原、东非高原 |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气温适宜的地区主要是在中低纬度地区,降水适宜的地区主要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是世界上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3、水对城市的影响
水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这样在沿河、沿湖的平原、低地容易形成城市。二是,江河湖海等作为交通通道,水运是影响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城市的区位类型 | 区位优势 | 典型例子 |
河口处 | 既可与全河流相通,也可以与海洋相连,利于物流和人流的集散 | 上海、广州、新奥尔良 |
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 |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 重庆、武汉 |
水陆交通的转运点 | 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是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处 | 伦敦、兰州 |
水运起点 | 货物转运、集散地 | 赣州 |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很多城市因矿而生,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德国的埃森、杜伊斯堡等,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因铁矿资源而发展起来,大同、平顶山、鹤岗都是因煤炭而发展起来,大庆、克拉玛依等城市是因石油而发展起来。但是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枯竭,也会让城市衰败,所以矿业城市应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和城市主要产业的转型。
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水文、气候、地质条件等都会影响交通运输,主要从主要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走向、交通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方面影响交通。现代的主要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陆和管道运输,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运输大宗的货物适合用水运,而陆地上主要发展铁路和公路运输。相对来讲,航空运输受地形影响小,但受天气情况影响大,铁路运输受地形影响最大,而受天气影响小。
大致来讲,交通运输线路的走向和分布是与货物的产销分布及其相应的运输联系所决定的,具体来讲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交通线路的地形单元或地形部位的交通线路较为密集,山区的道路弯曲程度大总体长度长,而平原地区道路较平直。
自然条件虽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地表形态对城市、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力也会相对减小。但人类的活动是不能超出自然规律的。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从图1北半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的增温是过去1000年中所有世纪中最明显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中指出,20世纪期间,全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了0.74±0.18℃,到210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1.1~6.4℃;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可能性为90%~95%。
气候系统非常复杂,而且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我们很难把气候仅仅与某个单一因素建立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加,到210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1.1~6.4℃。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31%。在过去的42万年间(甚至可能是过去的两千万年间)从未出现过像现在这样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图2)。至少在过去的2万年间,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未增长这么快过。在过去的20年中,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四分之三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其它则主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森林砍伐造成的。
图1 千年来北半球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