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教案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是在了解海水基本的物理特性的基础上讲述海水运动,而海水运动的形式和特征,又是学习海洋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节教材可分为两部分内容:海水的运动形式和洋流。其中,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本节重点。
一、教材首先概述了海水的三种运动形式。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得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可简单分为波浪、潮汐、洋流这三种基本形式。波浪是水质点振动运动的发生和传播,可分为风浪、内波、驻波、海啸等类型,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的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迁移和沉积。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引潮力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这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另外各地的潮汐现象还要受到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世界上一些喇叭形河口区,由于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洋流也叫海流,是海洋中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流向另一个地区的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它对海洋水文特征、人类海上活动以及大陆沿岸的气候等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洋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中可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找出波浪、潮汐、洋流三种运动形式的主要区别,认识它们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大潮、小潮的成因可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单元所学月相知识加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活动第1题。
二、洋流是本课的重点,主要讲述了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为静态图,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读图能力欠佳,要理解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鉴于上述特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种类型。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风海流开始运动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表层海流流向偏离原风向45°左右(南左北右),例如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动,但这种水平运动的水体,从运动开始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其最终偏转成由东向西流动的北赤道暖流;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作用下,洋流从西向东流,形成西风漂流。讲述风海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气压带、风带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对比分析,找出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另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指出,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流去的方向,这与风向的概念正好相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关于密度流可首先以课本上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进行分析,然后推理分析世界其他海区密度流流向,从而使所学知识进一步迁移深化。补偿流可要求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实例加以说明。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三种成因类型列表比较分析,并着重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述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洋流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洋流。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于北半球;在南极大陆周围,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属于极地东风流,它和西风漂流共同构成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极流,其中,仍以西风漂流为主体。在印度洋,形成了冬夏方向相反的季风环流。对于洋流的分布规律,可让学生动手绘制示意图,将课本洋流运动模式图简化,找出理想的大洋环流模式,至于繁多的洋流名称,可以通过填图进行学习,也可以分散到后面的相关知识中逐步学习。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候、海洋生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讲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载word文档压缩附件
 点击下载此文件
点击下载此文件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