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
【教材教法分析】
一、本节阐述的气候及形成因子是本节内容的第一个重点。气候是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况主要是用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气候的形成是由对大气状态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和地面状况等。在形成气候的诸因素中,大气本身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内在因素也就是内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人类活动和地面状况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它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对气候发生影响的。
教学时,建议从气候概念入手,引出气候形成因子。这些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在讲述形成气候的诸因素时,既要注意各个要素的特殊作用,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太阳辐射的作用,应特别强调它是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子。联系太阳高度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关系,说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规律,是形成热带、温带、寒带及决定各地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同时,由于这种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讲授大气环流,应强调它对气候起着直接控制作用。气候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在时间上的多变性,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可联系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旧知识,利用1月和7月世界等压线分布图,以及中纬度欧亚大陆东西岸气候不同,来说明大气环流是如何使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复杂化与在时间上呈多变性。
讲地面状况对气候影响时,建议分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表”,比较海洋与陆地对气候的不同影响。“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表”,再现了济南、泰山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讲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时,建议指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两方面,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小结影响气候的形成因子。建议用图2.27,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本节阐述的重点之一是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由于初中地理课中已对每一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一一分述,又因课时有限,气候类型分布不再展开,气候类型特点分气温、降水两大部分集中阐明。对于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是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的:一是不同纬度地区,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二是同一纬度地带内地面状况对气温的影响,影响范围较大的是海洋和陆地,其次是平原和山地,寒流和暖流经过地区等局部,地面状况因素对气温也有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受大气环流形势决定。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降水充沛;两极地区气流辐合下沉,全年少雨;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干燥少雨;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由于受不同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各不相同。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时,建议由学生来完成。提示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出现不同温度带;不同的地面状况使气温分布复杂化。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时,建议首先复习本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熟悉大气环流状况。其次由学生结合大气环流状况,分析不同气候类型降水。最后列表加深印象。………………………………
下载word文档压缩附件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