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添加与切挖——长城的烽火台(六下》
六年级(下)教案
第三课:添加与切挖——长城的烽火台
执教:浦光中学——董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立体物是如何由基本形体组成的;会用基本形体的添加与切挖方法来表现立体物。
过程和方法:通过图片分析,理解添加与切挖的概念;分析生活用品、建筑物、建筑群,理解他们是如何由基本形体组成的;用添加和切挖的方法,表现长城的烽火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基本形体的添加和切挖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发敢于探究创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形体添加和切挖的方法来分析表现生活中的立体物。
教学难点:如何用绘画来表现基本形体添加和切挖后的形态。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具。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问:
1、球体和圆柱添加组成的立体物像什么?(甜筒冰淇淋,花筒);
2、在一个立方体上切挖掉一个立方体后形成的立体物像什么?(沙发)。
归纳:通过以上两个小例子初步认识到基本形体的添加与切挖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
二、新授:
1.分析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想想他们是由哪些基本形体组成的?是通过什么形式(添加或切挖)组合而成的?(幻灯片演示)
注:让学生学会对具体物体形体结构的分析。
2.分析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建筑物,用基本形体概括建筑物的某一部分(幻灯片演示)。
注:知道复杂的建筑物也是基本形体的组合。使学生面对复杂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也能很快的找到适合用来概括他们的基本形体。
三、课堂练习: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形体的添加和切挖:
1、欣赏幻灯片《长城》,注意烽火台是由哪些基本形体通过添加与切挖组成的。
2、用添加和切挖立体物的方法,画一画长城的烽火台。
3、教师示范:用3D软件演示部分形体添加和切挖的过程,展示不同的角度,特别是拼合处,让学生加深了解其结构,并强调透视原理在演示中的重要表现。
4、通过对比3D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在自己作业中寻找不妥之处,及时进行改正。
四、评价: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互相评价,作品的哪些方面更准确的表现了基本形体的添加与切挖,教师用3D演示学生作业中的效果,对比准确性,找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