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样的雕塑类别
教学目标
能够初步了解丰富多样的雕塑类别,认识不同类别的雕塑在形式、功能、题材、区域、风格、材料等诸方面的不同,从而加深对雕塑全方位的感知,增强对雕塑的鉴赏识别能力,为今后的雕塑技法学习和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的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活动一:主要侧重于认识不同雕塑形式,区分不同雕塑形式的表现特征,区分不同雕塑的功能、题材、材料、风格、用途及表现。
活动二:学习对物质材料的辨别,了解合理地选择雕塑材料对雕塑的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三:通过思考、交流及讨论,为一特定环境设计一件雕塑,强化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不同类别雕塑的理解。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思路,旨在明晰不同雕塑类别的不同特色,从材质的运用、造型的把握、题材内容的选择等多方面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不但了解各种雕塑类别,更认识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雕塑类别,了解不同的条件制约、不同的环境是形成不同雕塑类别、特色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对雕塑的不同类别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材引导学生观察、解读雕塑的分类所具有的多重性和多面性,认识到各类别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多层面的关联。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首先从不同雕塑类别的作品图例导入,带给学生多方位的信息,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类别雕塑的直观认识,使之关注雕塑的不同语言形式,并从感性认识的角度使学生乐于尝试运用雕塑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感知和情感的意识,从而了解、掌握雕塑语言的基本特征。
雕塑最基本的语言是形体空间的语言,教材继感性认识之后,从不同的雕塑类别的空间形式、表现手法、内容题材、功能、材质以及环境场地等诸多方面结合具体作品展开理性的分析解读。帮助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别的雕塑是如何运用雕塑形体语言和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生命力的。同时认识了解雕塑的特性,除形体和空间两大特性外,还存在着非叙述性的特性、象征性的特性、构图的特性和材料的特性等。这些雕塑艺术的特性在不同类别的雕塑中突显出来,就形成了各类雕塑的不同特征。我们知道雕塑是以实体物质为媒介,以形体的形式占据空间的,空间也紧密地包围着雕塑的形体,空间似乎是无限无形的,但由于雕塑形体的存在而形成了对周边空间的制约,因而空间又似乎是有“形”的了。例如,教材中列举的抽象雕塑,它合理地运用了钢板涂料的材质,与周边建筑简洁的直线造型和谐统一。反之,如果周边改建成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阁楼,或者将雕塑改为一件写实手法的人物或动物雕塑,都将缺少统一和谐的氛围。同样,如果一件雕塑放在旷野之中,它周边的山脉、原野、森林、河流对它的造型、构图、主题、材料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这说明空间环境与雕塑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又相互衬托的。空间环境与作品的关系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但在雕塑艺术中尤显突出,这便形成了雕塑的个性化语言。
教材中还选取了各类雕塑的典型作品引导学生解读其中各自的独特魅力。在浮雕《战马画像砖》中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浮雕的特征,同时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浮雕不同于圆雕的一大优势,即能表现出一定的环境、场景。虽然浮雕只能作180°观赏,并不影响其表现出生动的立体效果。教材还在纪念碑雕塑的范例中阐述了这类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主题性雕塑的特点。首先在题材上紧扣历史,处理手法、造型、构图等都要考虑到是建在历史纪念地或建在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中,因而这类雕塑要具有庄严性、永久性,造型是否稳定,材质是否坚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还就室外雕塑与室内雕塑两类雕塑的共性及个性展开分析,对陶质、木质、泥材、金属材料的雕塑特点,大型室外雕塑所要关注的诸多自然环境气候问题,以及彩绘泥塑、陶质敷彩雕塑、高浮雕等雕塑的特点均予以简明的论述,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更多地思考与探究雕塑与环境、雕塑中的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了解雕塑的优势和所受到的制约都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合理运用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材中设立的“思考与交流”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明晰各种雕塑类别的特征,并通过尝试性体验实践,针对关于放在书桌上或床头的雕塑作品应具有哪些属性或特征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一件雕塑作品的内容题材、体量大小、造型手法,以及构图、材质等都是与所处空间环境紧密相关的。使学生对不同类别雕塑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使其雕塑艺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