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世界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应以色彩作品鉴赏以及学生对写实色彩中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的丰富变化的认识为主,使学生获得对色彩的知识与经验,能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丰富色彩,并运用这些色彩知识表达自己对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悟。教师应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学生观察与感受色彩提供可鉴别与分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研究;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处理光源、自由摆放静物或搜集资料图片等方式共同研究,记录色彩变化,再集体讨论、交流,分析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其规律。建议本课用2~3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课前可准备几幅色彩关系较为明确的写生色彩作品(也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几幅作品)、各种不同色彩的彩色灯泡、2~3块不同色彩的衬布、浅色瓷壶或花瓶一个、苹果或橘子2~3只、玻璃杯一个及水粉或水彩画工具材料。导入:用蜡烛或彩色电灯泡之类的发光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特点、性能,导入课题,接着展示表现光的绘画作品图例,引导学生探究光源色对物体色彩产生的影响。教学始终扣住“光”这一主题,无论是物体的固有色,还是周围的环境色,都会受到光源色的影响,同时,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的色彩,也会因光源色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在大致了解了光的基本类型以后,了解日光在不同季节、气候以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光色变化是进一步学习的重点。教材在“活动建议”中要求分组收集与“晨”、“午”、“夜”相关的绘画作品,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收集类似的作品,诸如表现“阴”、“晴”、“雨”、“夏”、“秋”、“冬”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景特征、突出作品主题的,并研究其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对这类作品的色彩表现进行主动探究。在学生主动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上的支持,激发学生对光源色变化的研究意识和对色彩变化的敏锐观察,为感受和研究光源色对固有色、环境色的影响打下基础。建议采用合作分工的学习方式,例如某一小组专门收集表现“晨”为主题的作品,另一小组专门收集以“夜”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等等,有目的地展开活动。先由收集这类主题作品的小组自己研究、总结出这类主题作品色彩的一般性特征,并模仿其特点画出大体色彩关系,再让全班综合归纳、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各种研究的教学情境,例如,利用彩灯、各色衬布、器皿等作为道具,或用多媒体演示等,尽量让学生自主研究,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自主研究,并指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和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平等、互助、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长经验。当然,技能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获得了一般的色彩知识后,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小幅风景或静物写生,要求探究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形成的较为丰富的色彩变化,把握画面大体的色彩关系。总之,教学中要以光源色为主线,借助写实的表现手法,从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层层深入,力图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色彩概念与感受,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感受物象丰富的色彩变化,为学生欣赏色彩绘画作品和进行色彩写生打下基础。
学习活动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否能够多途径、多手段主动收集相关资料?是否能够通过有效的分析、研究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掌握基本色彩知识?能否运用色彩知识完成一幅简单的静物或风景写生?均可作为学习评价内容。可将自评、小组评议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在反思自己或对照他人的学习评价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