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参考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13 08:36:02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策略
  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图片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4~6个学生回答。)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

  二、新授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法”?画面哪些地方运用了“没骨法”?这一技法是怎样出现的?
  (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三、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拉奥孔”;
  第二组:“静物”;
  第三组:“自画像”。

  2.比较内容:
  a.创作年代;
  b.风格和造型特征;

  3.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4.延伸讨论⑴: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5.延伸讨论⑵: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四、即兴讨论
  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
  提问:两件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有何差异?

  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
  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

  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

  五、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活动建议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或二,可以整理成文在学生中交流。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