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形的空间及质感》教学设计
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形的不同处理方式产生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审美观。反常、超常能带来新鲜异常的视觉感受,就能产生特别的审美价值。教材第17页的4幅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艺术家通过改变常规视觉角度而创作的奇特画面,揭示了绘画空间求新、求异的不同的表现方法。伊斯特万的招贴画中运用神奇的“茂比乌斯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现实中无法实现却在视觉中合理存在的图形。斯密尔的作品则通过空间透视的转换表现了同一物象因反复重叠而呈现的奇妙情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荷兰版画家埃舍尔,在他的铜版画作品《阳台》中居然把“双曲几何的庞加莱模型”刻画得如此深刻,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画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埃舍尔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唤起观赏者无穷的遐想。但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当是《画廊》(甚至埃舍尔本人也认为《画廊》是他最好的作品)。在《画廊》的右下角,我们看到了画廊的入口,一场画展正在进行。进去左转,我们遇到了一位年轻人,正站在那儿看着墙上的一幅画。在这幅画中,他可以看到一艘船,再往上,也就是整个画面的左上角,是码头沿岸的一些房子。现在我们向右移,这排房子在继续延伸,延伸到画面的最右侧,一位妇人在窗口眺望,随着她的视线下移,就会发现角落里有一所房子,房子的底部有一个画廊的入口,画廊里正在举办一场画展……那位年轻人其实正站在他所观看的那幅作品之中!现实和幻想、逻辑和怪圈、愉悦和惊讶在这一刻会同时在你的脑海中迸发出来,这就是埃舍尔作品的力量!甚至有的数学家惊讶地发现,埃舍尔的作品《画廊》完全可以作为“黎曼曲面”的一个范例。美术之所以能成为人类交流信息的独特语言,在这页教材的图例中得到了最精辟的阐述。
在造型艺术中,质感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的真实感。不同物态表面的自然特质,称为天然质感,如空气、水、草木、岩石和土壤等。物体经过人为改造而呈现的表面感觉,称为人工质感,如金属、陶瓷、玻璃、塑胶、呢麻、绸布等。不同质感给人以软硬、粗细、光涩、枯润、韧脆、透明和浑浊等多种感觉形式。在绘画的表现中,油画中利用光影、色彩的因素,通过薄画或厚涂的技法以及笔触肌理、画刀刮磨等手段,可以描绘出质感逼真的效果;中国画在运用笔墨表现物态质感方面,侧重于线条的造型力量,如人物画的十八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等。各种描法、皴法又归结为勾、皴、点、染、擦的基本笔法和浓、淡、干、湿、焦的基本墨法。这些技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绘画中对物态质感和肌理的表现手段,从而使作品中纯粹的材质因素也成为一种审美元素。教材中的图例均站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角度来选择,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绘画中表现质感的可能性。不论是《无题》中的砖块,还是《受胎告知》中的布纹,细腻的表现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存在,然而当我们发现这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一幅画的时候,可想而知,那种惊叹与钦佩油然而生,对绘画表现的学习也因此转向更深的层次。
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指的是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审美体验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互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以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思维,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艺术境界。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说,艺术通感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其基本心理机能,以情感为其心理动力,表现主体人格、心境、意念的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通感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各种感觉之间的通感点,从而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其通感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所以,艺术通感能力的提高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教材中提到的材质置换利用的就是这种艺术通感。绘画中艺术家通过不同材质的置换,使作品通过材质的触觉体验与绘画的视觉感受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移情的创作目的。
教学建议
绘画的教学一旦进入空间表现的领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途径来逐步掌握绘画语言表现的图式程序,直至能够将这种图形语言转化为表现自己情感的时候,他们的绘画语言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绘画诸要素的相关知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应该是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的时候了,如果教学中仍然停留在隔靴挠痒的状态,恐怕是无法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的。如何解决绘画中的透视问题?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获得表现物体的高度、宽度、深度,空间的前后、远近及遮挡关系的技能?如何通过明暗表现画面的虚实?……当这些必须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方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呈现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思考如何进行写实绘画训练的有效教学的时候了。尽管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不能违背的教学原则是: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方能转化为技能。因此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在实践中去理解、内化知识,并获得技能。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有关绘画透视的问题。在二维的画面中如何表现物象体积的三维空间,透视不仅是解决绘画空间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建立空间意识的基础。教学可以直接从实践中导入,让学生观察物象的结构特征,并尝试怎样才能够将这种特征通过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很快就能够从尝试中发现物象体积结构的透视现象,进而转向对空间表现的深入学习。
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绘画中的形体空间与质感表现的教学上,难点是学生能通过非常规的观察方式与空间处理方法,完成体现空间与质感的绘画创作。写实绘画技能的教学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获得,因此教学中有效的练习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由于高中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确定程度能影响学习效果的优劣,所以在教学导入的同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目的。
  对于本课教学的媒材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媒材进行教学。例如,讲绘画的透视关系中的遮挡,可以运用学生的课本作为媒材,通过课本的重叠、卷曲、交错摆放等不同组合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物象的遮挡关系;讲绘画的材质表现可以选择学生身边不同材质的物品进行探究分析,通过对各种材质尝试性的绘画表现,让学生从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质感表现学习中获得对绘画材质的认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利用当地的艺术馆,组织学生参观,直观感受绘画中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与手段,切身体验绘画表现中丰富的语言魅力。或者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从更广泛的学习资源中获得直观的绘画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