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朵朵——Flash的元件与帧 教学设计《初中信息技术》(下册)
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张锦秋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 教材分析
本文使用教材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内容源自第八章《动画制作》。
1.本单元教材分析
根据《纲要》中对动画制作的要求:“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点部分重组,从而形成以“花儿朵朵”为主题的Flash单元教学策略,单元教学内容紧抓元件、帧、和图层三大Flash要点,结合工具、面板进行多重组合教学:
课时 |
知识点1 |
知识点2 |
知识点3 |
案例 |
拓展 |
第1课时 |
动画原理 |
动画发展 |
GIF格式 |
开花1 |
动画制作软件 |
第2课时 |
Flash文档 |
界面(时间轴) |
界面(库面板) |
开花2 |
品花 |
第3课时 |
逐帧(帧操作) |
元件(图形) |
界面(属性、 |
旋花 |
开花3、落花 |
第4课时 |
层(图层面板) |
补间动画 |
工具属性 |
飞花 |
咏花 |
第5课时 |
层(图层关系) |
补间动画 |
时间轴 |
幻花 |
赏花 |
2.本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动画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在教材中位于继第一节动画原理与第二节初识Flash后,是进入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前的补充课时。本节课着重解决已有知识点(逐帧动画)与即将使用知识点(帧、元件)之间的联系与衔接问题。
● 学情分析
1.认知能力
目前的初二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期,大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多种动画类型,并已经具备一定的动画鉴赏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生活经验较为缺乏,对于成年人容易理解的舞台、演员、帧等概念并不能深入理解。
2.操作能力
由于对动画制作流程与工具缺乏了解,以及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水平层次不齐,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概念或步骤混乱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画制作习惯,引导学生科学有序地组织工作流程,是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3.班级文化特征
施教班级为我校初二*班,本班学生在课堂纪律、行为习惯上较为散漫,班级凝聚力较差,小团体现象严重。根据这一特征,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自学,利用同组同学的不同特点完成开放性任务。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在Flash中使用元件意义,掌握插入图形元件和调用元件的方法。
(2) 了解关键帧、普通帧和空白关键帧的区别,掌握插入、移动、复制、删除帧的操作。
(3) 学会圆、方、线等基本矢量图形的绘制方法,学会使用箭头工具、任意变形工具调整与编辑矢量图。
(4) 学会使用属性面板、变形面板调整对象的常用选项。
(5) 部分学生学会在元件中制作动画补间动画。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插入与编辑图形元件,了解元件使用的一般方法。
(2) 学会在时间轴中插入关键帧、普通帧,掌握删除、编辑和对齐等基本帧操作。
(3) 通过绘制矢量花朵图形,掌握矢量图绘制的基本方法,认识矢量图在编辑方式上的便利性。
(4) 通过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比较,理解不同类型帧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鼓励学生多思考、勤交流、勇创新,教会学生自由地抒发、交流与对话。
(2)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的精神。
4.行为与创新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技能与创新意识,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元件的作用;插入、编辑等基本有关帧的操作;箭头、变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属性、变形面板的使用
2.教学难点:矢量图编辑中的线、角、中心点变化;对称图形绘制的一般方法;普通帧与关键帧的作用;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在内容、形式、制作步骤上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元件与帧是Flash动画的精髓,但又与动画类型、Flash界面息息相关,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协调好工具、动画类型、面板三者在操作时间上的比例关系,关键是案例的选取。
本单元的选题是“花儿朵朵”,第1、2课时使用的是现成的花朵图片,所以,使用工具绘制矢量图是本节课的新增内容。与小球、方形等简单图形(使用一种工具一种面板)的绘制相比,花朵图形虽然比较复杂(使用了三种工具两种面板),但其形式更多样(3瓣、4瓣、5瓣、6瓣),外观更易编辑(矢量图编辑),其对称的特性更具有拓展性(如星星、雪花、树叶、蝴蝶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比单纯的圆或方的运用范围更广泛。
以花朵为主题,从绘制元件、使用元件到编辑元件,从单帧、逐帧到补间,以元件使用和帧类型这两条主线串起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两大动画类型,就是要解决学生对Flash动画制作中最易混淆的问题。
这是单元教学中的中间课时,有些知识点是上一课时学习过的,比如逐帧动画,本课时又对其做了再次复习,并以此为基础,演变出两个要点(在元件中制作逐帧动画、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如果时间不够,没有解决好动画补间动画,下一课时在引导线动画之前,依然有时间复习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并顺利与引导线动画进行对接。这样,既可以兼顾到各个水平的学生每节课都有事做,又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跟得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观察比较法、知识迁移、讨论法、教师引导讲授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广播软件、Word学件。
重难点解决办法:
1.矢量图编辑中的线、角、中心点变化 (对比)
2.对称图形绘制的一般方法 (迁移-数学中对称的概念)
3.普通帧与关键帧的作用 (比较)
4.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在内容、形式、制作步骤上的异同 (观察、讨论、归类)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学习 |
教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看 |
【教师】无解说广播演示制作步骤。
【学生】仔细观察屏幕,认真思考操作过程当中出现的新知识点。 |
锻炼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
|||||||||||||||||||||||||||
二、想 |
【教师】“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有关花的诗句。花儿朵朵,向着天空努力绽放,给人以蓬勃的生机和满心的幸福。
(如思考3回答不出,即可作为问题带入下一环节帧概念的学习) |
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突发情况处理 |
情况1:学生回答不出元件,但知道使用库可以找到元件。 |
|
|||||||||||||||||||||||||||
三、学 |
【小组同学共同学习】 |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
|||||||||||||||||||||||||||
过渡 |
小组讨论并总结: |
学案虽然详细,但学生不是都能记住。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概念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
|||||||||||||||||||||||||||
四、做 |
【任务】旋花
2.复习内容:找不到面板或工具→复原默认面板(【窗口】菜单的使用、面板的折叠与打开)。 |
点出容易出错的位置关系,避免学生在元件位置上产生混乱,尤其要注意元件内部不能再插入本身 |
|||||||||||||||||||||||||||
五、思 |
比较逐帧、动画补间两种动画在时间轴上的不同表现。 |
在比较中明晰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运动本质 |
|||||||||||||||||||||||||||
六、拓 |
【拓展】开花、落花、隐花(大小变化、位置变化、alpha属性变化)。 |
同样的动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索属性面板和工具的使用,进一步熟悉Flash的工作界面 |
|||||||||||||||||||||||||||
七、比 |
学生上传完成作品(swf格式)至共享文件夹。 |
学会吸取别人的设计优点,加强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
|||||||||||||||||||||||||||
八、结 |
1.本课以后学到了那些知识?掌握了那些操作?制作“形状补间”动画有哪些技巧? |
设疑,为下节课与图层有关的动画制作埋伏笔 |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城市普通初中的信息技术常态课。因上课时恰临中秋,原先设计的引入是具体情境中落花缤纷的场景。然而正式上课那天,班级纪律出奇地不好,上课铃响后同学们一直在大声说话,即便教师将学生机屏幕黑屏肃静,教室里仍是闹哄哄地一片,老师说什么同学们根本听不见。于是我将广播切换到无讲解的教师机演示状态,随着花朵的慢慢成形,教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接下来的情况正如我课前期望的那样,同学们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思考、讨论、尝试。很快,花朵图案的绘制就成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环节,所有同学都在专心绘制具有个性、千姿百态的花朵了。
这个现场片段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一、淡化学习结果模仿,关注学习过程的可移植性
动画制作学习对于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陌生感,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可供学生适当的模仿的教学样例,尤其一些重难点的模仿是必须的。但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注意到不能让学生为模仿而模仿,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化,弱化了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节课从任务难度分解和学习周期设计两方面着手,关注学习过程的可移植性。在任务难度分解上,旋花制作环节基本任务包括图形元件、椭圆工具、任意变形工具、变形面板、关键帧;中等层次任务包括选择工具、属性面板;高层次任务包括逐帧动画与补间动画的异同、图形元件在主场景中的属性设置等,从易到难,若学生某一环节未完成,元件的特性使得后面环节的学习依然可以顺利进行,并且在不断地使用工具、面板中强化之前学习的要点,使任务的二次编辑成为可能。在学习周期设计上,从单一课时推开到单元课时规划,有些知识点是上一课时学习过的,本课时又对其做了再次复习,并以此为基础,演变出新的要点,如果本课时时间不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依然可以带入下一课时,作为复习点再衍生出新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兼顾到各个水平的学生每节课都有事做,又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跟得上。
二、教学目标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创新
从学习心理角度分析,任何学习都需要有一种从“入门”到“入室”,再到“成为主人”的过程。Flash这样一个要点繁杂、功能强大的动画制作软件,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还没有真正触摸到Flash的精髓,就已经被各种面板、工具搞昏了头,更谈不上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一节常态课,教师先简单演示,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提供给学生一份比较简明的入门实例,揭示出样例中比较核心的技术应用,让学生快速地学习一下、体验一下、把握一下,先窥一斑后知全豹,然后再窥其他斑点观到全豹的真容。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我创新,由此也创作出不少与样例不同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留有空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发现、多反思
教学设计毕竟不同于教学实践,课堂上总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教学流程一旦被打断,教学任务可能就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达到。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初,就需要给教学过程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教学时间上的空间,此外,留有空间,还应当包括很多的方面:让学生学的内容不必过死、学生操作的技术不必过多、教师的要求不必过多、别有太高的期望值……新课程提倡的正是要形成素养的综合发展,这是对意识、兴趣、认同感、主动性等均衡发展的综合要求,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发现、多反思,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