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3.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慨叹(ka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a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ang):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