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教案6(粤教版必修4)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4 10:16:25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一、导入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