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案例
1.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精读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2课时。 2.目标确立
⑴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有鉴于此,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继续学习小说,在必修3小说单元“抓住人物形象”“注意品味语言”“尊重个人感受”的目标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本单元三篇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反映社会现实;《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本单元小说所反映的内容,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讲述的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和当代社会生活有很大距离,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很大困难。学习本课,应该用现代观念进行解读,并力图引领学生从人物身上挖掘出人类共有的、超越时空的因素。 ⑵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阅读小说,积累了关于小说阅读的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学校重视阅读教学,注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阅读面的扩展及阅读能力的提高,启动“语文阅读行动”仪式,开设校园百家讲坛,精心打造书香型校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班孙海燕、高艺玮同学在烟台市中小学“绿色读写”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刘一凡、王倩梅同学在第五届中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中分别获得山东赛区二、三等奖;杨扬等五名同学获得第六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复赛资格,等等。应该说,这个学段的学生是有一定的读写基础的。但是《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如果对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认识不到位,就会对林冲悲剧的社会原因理解不到位;另外,林冲本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安定生活的中产者,本性安于现状、柔弱动摇,但又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他对高俅的陷害的反应是“自认罪囚”,体现了他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草料场那崩坏了的草屋的修理,也说明他想长期安住下去,表现了他的动摇和随遇而安的想法。而山神庙的亲耳所闻,使他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破灭了忍辱求安的幻想,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理解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以及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也会给十六七岁的学生的认知带来障碍。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对社会背景的拓展介绍,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
⑶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本人有20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重视学生的大量读写。在烟台市“高中语文创造学习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中,总结报告《变“课本+课堂”为“读书+生活”》,在全市范围交流;发表文章《让学生主动伸展读书的触角》《一路书香一路歌》;在学校“语文阅读行动”启动仪式上,根据个人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古今中外名家的读书实践,为全校学生作了《有书相伴,快乐成长》的动员报告,阐述读书的快乐及对人生成长的巨大作用;先后多次讲授市、区级小说教学公开课;等等。 一直推崇“对话”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不是学生独立的行为,也不是教师向学生讲解文本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进行充满智慧的多元对话。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理解误差,教师作为该小说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就要先于学生与文体进行对话,了解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广阔的社会背景;从主客观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情节展开的曲折性和合理性;从文本中捕捉自己的新体验,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对话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对执教者自身教学储备的剖析,为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字词读音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清情节结构,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变化过程; 掌握文章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用现代观念审视、解读林冲。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叙述故事 首先,由学生简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教师补充。
然后,教师出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包括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字词等。 接着由学生复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梗概。
最后,师生一起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并以图表形式出示故事发展脉络。 【设计意图】《水浒传》来源于话本,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突出特点,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富于表现力,学生已在《拳打镇关西》一课中领略过;但它毕竟属于古代白话小说,一些词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通过课前检测,检查预习效果,为学生疏通课文排除障碍。“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整体感知文本入手,去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进而鉴赏、品味文章由思想和语言所构成的内涵丰富的韵味”。鉴于此,设计了复述故事梗概这一环节,一是熟悉课文,为分析、鉴赏、评价做铺垫;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品读细节,分析人物 首先,教师出示名家点评《水浒传》“武松打虎”片段,让学生模仿,练习点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开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各自的点评;组长汇总、推荐组员的点评,用展台展示;学生学习,记录。 最后,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掌握文章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来归纳整理学生的点评。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自然千人千面。教师就要创设对话情境,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彼此进行语言切磋,思维碰撞,经验、智慧、情感共享,从而实现语文和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环节学生自主点评、合作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亲近文本,个性化、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在随后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实现的对文本理解的提升。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把握主题
探讨林冲悲剧的必然性,挖掘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再次梳理文本中人物的关系,以林冲为轴心,通过对交往中的林冲性格与命运的关联,提炼出人类共有的、超越时空的因素。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我们“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对话交流,理解文本,体悟文本之后,设计“深入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向语文教学更广阔的天地。
第四环节:拓展阅读,充实心灵 布置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中与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相关回目(第7-12回); 2.课外阅读《水浒传》中其他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的故事。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环节围绕《水浒传》,设计了双向阅读,将进行检查、交流。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阅读法,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丰富文化素养,充实心灵世界。 4.精彩片段
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构建平等、宽容、帮助、鼓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完成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以下是第二环节“品读细节,分析人物”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五年前,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我讲授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这篇新闻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请同学们通过点评式阅读,找一找获奖的理由。”尝试性运用点评式阅读教学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精读课文,钻研文本,真正有所收获。结果是,学生的点评,从题目到选材,从句子到情感,大处小处都有涉及,效果很好。所以这次授课,设计了问题“通过课文,找出《水浒传》被金圣叹列为六大才子书之一的理由”之后,也让学生点评文本。
生1:“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林冲小心谨慎的性格。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林冲离开草料场去买酒时的动作:“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这才是在表现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
师:说得有道理。那我们来分析一下,林冲说这句“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是什么心理? 生3:说明林冲对管营派他看守草料场,还是有疑心的。
师:这疑心重不重? 生3:不重。因为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还作长久打算。比如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师:说得好。那么大家思考,那么细心谨慎的林冲,怎么会对管营派他去看草料场的用意不那么怀疑呢? (学生思考)
生4:我觉得他在潜意识里想回避,不愿意相信高俅会对他穷追不放。 师:林冲宁愿信其无,不愿信其有——那又为什么呢?
生4:他以为熬过刑期,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他对迫害他的以高俅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仍然心存幻想。(其他学生纷纷点头) 师:看来这个时候的林冲,还不能对阶级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反抗精神自然不彻底。(向生1)你看,你的点评怎样调整一下更合适?
生1:“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林冲回避阶级矛盾、自欺欺人的心理。 就此处学生点评的深入探讨,既弄明白了林冲此时的心理,又挖掘了小说的主题。
片段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如果设计得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对话。第二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林教头风雪夜山神庙成功复仇的原因有哪些?” 生1:天寒雪大,促使林冲外出买酒驱寒,离开草料场,才保全性命,有了复仇的机会。
生2:林冲曾对李小二很照顾,陆谦等人来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了信儿,林冲买了把尖刀,才能成功结果了三个恶人的性命。 生3:林冲很细心,进古庙时,用石头将门靠上,陆谦等三人才进不来;从庙里出来时,“轻轻把石头掇开”,没惊扰三人,给了自己下手的机会。
生4:林冲沽酒路上看见古庙,订顶礼叩拜,果然没有被害死;作者也说“原来天理昭然,庇护善人义士”,是神明让林冲成功复仇吧。(学生有议论声)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对这个说法不赞成的同学,讲讲自己的理由吧。
生5:林冲一直是善良的,济贫扶弱,有侠肝义胆,如果真有神明,那么在林冲误入白虎堂时、被刺配时、林娘子上吊自尽时怎么不出现?(学生点头) 师:是的。我们都是唯物论者,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神明。那么,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生讨论)
生6: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封建社会,这种“有神论”是他的思想局限。 生7:这是文学作品,作者本身不一定是那么想的。
师:两位同学说的有道理。还有个原因,就是古代章回小说,源于话本,就是民间说书人说书故事的底本,为了吸引听众,可能会插入关乎神话、传说之类的内容,有的是着意构思,比如《红楼梦》的开篇“女娲补天”“木石前盟”,有的纯属糟粕。我们新时期的青年,要正确看待。不过有句俗语:“头上三尺有神明”,当我们干坏事时,还是要琢磨琢磨啊。(众笑) 一石激起千层浪。“林教头风雪夜山神庙成功复仇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于作品里“天意”“神意”的探讨,联系古代白话小说的写法,让学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有所收获,并不露痕迹地做了品德教育。
5.自我反思 这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传统篇目,如果按照过去陈旧的解读思路,时代背景、生字生词、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一路讲下来,也不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在烟台市教科院大力倡导“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今天,除了完成大纲的规定的教学任务,还想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
⑴留下团队协作的愉悦 《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学习理念,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我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了多处“合作”。作为高一学生,独立解读文本时,不一定客观、科学、到位,但小组交流,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启迪,显然就可以取长补短了。例如,第二环节中,教师提出,“《水浒传》被金圣叹列为‘六大才子书’之一,为什么?请大家通过点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列出理由”,并展示金圣叹点评的“武松打虎”中景物描写后,让学生模仿点评。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代表展示点评结果,内容非常全面,语言表述也到位,深得听课老师的赞许。
⑵留下通往心灵的思索 曾几次阅读一篇关于美国一所小学的课堂记录《一篇阅读课》,每次都很感动。这堂课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直达心灵,通往人生”的典范,让我明白,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需要关心、引导和鼓励,这也正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本节课的第三环节,通过分析林冲与李小二夫妇、管营、陆虞候等的交往(正面实写),林冲与高俅的关系(侧面虚写),以及林冲对神明的态度,运用现代观念引领学生分析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①做人一定要善良。林冲在东京时看顾李小二;李小二遇到官司时,林冲“主张陪话”“赔钱财”,未因为李小二地位卑下而瞧不起他,因了这个交往经历,沧州遇旧时,李小二夫妇才称林冲为“恩人”,才肯告知那几个“不尴不尬”的人的情形,促使林冲买刀寻敌,杀敌,这是后话。 ②要有清醒的头脑。林冲在已被李小二告知,管营和差拨接了“东京来的尴尬人”的银两的情况下,也曾大惊,买刀,团团寻找,但三五日便“自心下慢”了;在被管营调到草料场时,一点儿也不怀疑了,甚至还做长远打算。
③交友一定要慎重。林冲上梁山前,有两个朋友,一是自幼相交,后来又是同事的陆虞候,一是偶然相见、互相佩服、结为兄弟的鲁智深。千方百计来害林冲的,竟是他“自幼相交”的朋友。高衙内看上林娘子之后,交给陆虞候一项重任,调虎离山,把林娘子送入虎口。陆虞候经受住了智力和道德上的双重考验,完成得非常好。鲁智深呢,当高衙内调戏林娘子而林冲手软时,叫道“我来帮你厮打”“洒家怕他甚鸟”,此后林冲有意回避鲁智深,怕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而鲁智深,当林冲在野猪林就要被杀害时,从松树林后跳出,割断绳索,扶起林冲,开口便呼:“兄弟!” ④顺境逆境都要保持人格。高俅是林冲的上司,“上司如父母”,林冲从不把上司往坏处想,很敬畏高俅,还想巴结他,把高球想看宝刀的骗局当真,还想借机同上司亲近呢;见到李小二时还说自己“恶了高太尉”;刺配去沧州的路上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也不敢说一句厉害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冲因为仕途上的欲望,由猛虎变成了兔子。
⑤求人求佛不如求己。文本写到林冲路上看到一所古庙,顶礼到:“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当大雪压倒草厅时,作者也写到,“原来天理昭然,庇护善人义士”。我们都是无神论者,也懂得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与其膜拜神明,不如提升自己。 ⑶留下阅读的期许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第四环节布置作业时,设计了两道阅读题,旨在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升学,读书还相关一个人的生命愿望、理想、人格,获得幸福、获得成功的能力。通过书本的阅读,具备了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从而去解读社会人生这部无字大书。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