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4 10:18:38

【知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学生断句、重读、语气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解题:《师说》,联系以前学习过的《马说》和《捕蛇者说》等文章来看,说应该怎么解释? 请同学来说一说。

《师说》就是说师,说,一种文体,比较论更加自由,可叙可评可抒情。

二、文本探究:

(一)激疑: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何许人也? 韩愈的学生,17岁的小伙子。

韩愈呢?请同学结合注释和资金了解介绍一下:教师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问题来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专门写给他呢?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请同学找一找。

在哪里?最后一段。 请同学概括一下。

三条原因:一、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能行古道

结合文章来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请同学诵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 韩愈应该是怎样的感情呢?

请同学说,不急于下结论,存疑,留待以后解决。

(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这里的“古道”指的是什么?

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对此,文章有没有解说?如果有,在哪里??

引导学生看第一段。 这里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请同学考虑给第一段分层次。

分为两层:1、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在哪里?请找出来。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概括地说,属于面上的例子)

还有没有?

倒数第二段: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具体说,属于点上的例子)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你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个象孔子那样实践古人之道的例子?把他们的做法和文中对从事之道的阐释比照一下,看看有哪些相同点。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