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过秦论》教案2(粤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
2、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3、 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4、 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6、 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即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2、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
3、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秦论》(上篇)。
二、题解: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时要认真领悟。“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另:中篇,论述秦始皇和二世暴虐无道,以致速亡;下篇,论述子婴的失道,所以必亡,并总结全篇,得出“君子为国”( 正确治理国家)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18岁时,因擅长写文章和精通诸子百家、诗经,为当地人所称道。20多岁时,受廷尉吴公推荐,
代表作:政论文《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赋《吊屈原赋》《鹏鸟赋》。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概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