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过秦论》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5 07:53:17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能力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加强诵读,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在诵读中积淀语感。

3.情感教学目标: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大量描写秦国兴盛史背后的巧妙构思。找出文中的对比。

2. 作者记叙、渲染了大量的史实来突出中心论点;记叙中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战国时期,七雄并举,秦国地处西域却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其实力可见一斑。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更是强盛,可为何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见解。

  2.解题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既表明文章的内容又揭示写作目的)

  论:  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3.写作目的——借古讽今

  (借用秦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昭汉之过)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4.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朗读李商隐的《贾生》和毛泽东的《贾谊》,结合贾谊的生平资料,说说各写了什么事及两人对贾谊的死持何观点。

明确:李商隐的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讽刺效果颇好。毛泽东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贾谊的盛年而逝,一方面固然由于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想不开。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苏东坡就曾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见苏轼“贾谊论”一文)。同时也可以说明,贾谊的才,是文学之才,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显然还是不够成熟的。他的《过秦论》,也是文学家所写的政论文,富有汉赋的气势、笔法。

鲁迅先生赞《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新编中国文学史称《过秦论》为“政论文之楷模”,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古今第一“盛”文。

二、文言梳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3.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5.鉏耰棘矜(“棘”通“戟”)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指责过失);(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3)然而陈涉,瓮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内(:像打包袱那样);(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4)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5)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那样)6)南取汉中(南:向南)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争斗);(2)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3)亡诸侯(亡:使……亡);(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5.动词作状语

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