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曹操献刀》教案
罗贯中经过了元末大动乱,接触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农民起义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为他后来创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国演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的手段。推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网罗天下士子;朱元璋又不断地大兴文字狱,企图使文人屈服于封建淫威之下。罗贯中无意于仕途,不走科举升官之路,也不愿触及严密的文网,无辜惨遭杀戮,于是拿起笔来,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但现在传世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只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三部小说。现存的戏曲作品只有《宗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他也写过一些词曲,但多未流传。他参与编写的《水浒传》和独立创作的《三国演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罗贯中的艺术概括力极强,“唯《三国演义》则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正确说出了罗贯中为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用的“实七虚在”、主宾杂陈的创作方法,对于作家自己来说,则是一种独立的探索和创作。
写作背景: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曹操献刀》及曹操人物形象赏析教案
一、学习目的
1、 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 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 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 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点
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三、学习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鉴赏探究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六、学法指导
把握人物形象,能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鉴赏选文,分析第四回中曹操形象
一、 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反革命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一代枭雄曹操的形象却仍然栩栩如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深入认识曹操的形象。
二、了解《三国演义》
1、阅读“课前提示”中《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2、补充介绍:《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三、解读文本
1、字词学习
学生板书自查结果
骁骑 散讫 马羸 急掣宝刀 操惶遽 县令熟视曹操 屏退左右
2、梳理情节
学生速读,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1、概括故事梗概:①曹操借刀 ②曹操献刀
③路遇陈宫 ④错杀伯奢
2、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
教师出示:王允旧臣哭社稷 曹操奇谋借宝刀
教师展示:孟德献刀遇弑贼 李儒献计操脱身
识谎言陈宫擒曹 仰曹志二人携手
访伯奢孟德心疑 杀无辜陈宫识操
1、 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学生按情节分成四小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记录发言。
(1) 借刀: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反衬手法)
B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
(2) 献刀
A操径入
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
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善度势情(心理描写)
C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
(3) 路遇陈宫
操言:“我是客商---”
奸诈,狡猾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有大志(语言描写)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侧面烘托)
(4) 错杀伯奢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多疑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的手段。推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网罗天下士子;朱元璋又不断地大兴文字狱,企图使文人屈服于封建淫威之下。罗贯中无意于仕途,不走科举升官之路,也不愿触及严密的文网,无辜惨遭杀戮,于是拿起笔来,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但现在传世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只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三部小说。现存的戏曲作品只有《宗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他也写过一些词曲,但多未流传。他参与编写的《水浒传》和独立创作的《三国演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罗贯中的艺术概括力极强,“唯《三国演义》则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正确说出了罗贯中为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用的“实七虚在”、主宾杂陈的创作方法,对于作家自己来说,则是一种独立的探索和创作。
写作背景: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曹操献刀》及曹操人物形象赏析教案
一、学习目的
1、 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 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 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 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点
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三、学习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鉴赏探究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六、学法指导
把握人物形象,能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鉴赏选文,分析第四回中曹操形象
一、 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反革命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一代枭雄曹操的形象却仍然栩栩如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深入认识曹操的形象。
二、了解《三国演义》
1、阅读“课前提示”中《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2、补充介绍:《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三、解读文本
1、字词学习
学生板书自查结果
骁骑 散讫 马羸 急掣宝刀 操惶遽 县令熟视曹操 屏退左右
2、梳理情节
学生速读,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1、概括故事梗概:①曹操借刀 ②曹操献刀
③路遇陈宫 ④错杀伯奢
2、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
教师出示:王允旧臣哭社稷 曹操奇谋借宝刀
教师展示:孟德献刀遇弑贼 李儒献计操脱身
识谎言陈宫擒曹 仰曹志二人携手
访伯奢孟德心疑 杀无辜陈宫识操
1、 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学生按情节分成四小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记录发言。
(1) 借刀: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反衬手法)
B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
(2) 献刀
A操径入
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
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善度势情(心理描写)
C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
(3) 路遇陈宫
操言:“我是客商---”
奸诈,狡猾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有大志(语言描写)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侧面烘托)
(4) 错杀伯奢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多疑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