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第六册】6 语言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二)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
(三)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四)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分析: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在一些说明文,特别是科普性说明文中,常常把假设说明与举例说明结合起来运用。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了说明有些恒星密度之大,先用“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作比方,再假设“用白金造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用白金铸星球,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但人们一看就明白,作家把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易于领略的了。本文也是这样,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结构特点——语断意连,环环扣紧。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虽然用数字把各部分隔开,但彼此仍然血脉贯穿,联系紧密。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初学本文时就提到的总分式顺序;二是环扣词语的使用。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开头的一、二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读时教师要学生们随手标出反复出现的词语。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注意加点词语。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里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里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重复出现的词语,前后相应,像环一样把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来。再看第三部分,第1自然段开头是“语法方面”,第2自然段开头两字是“语音”和第二部分开头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
(2)写作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教师讲析:本文三个部分20个自然段,除1个自然段没有举例外,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