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意象》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1 09:01:11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理解意象这一概念

2.利用意象来鉴赏古典诗词
教学重难点

1.意象的内涵
2.意象与感情语言的联系

3.意象、意境、感情的联系
教学设想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高一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的知识,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对意象的概念,不理解或不了解,让高一学生运用意象来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遵循由易到难,由书本到生活的教学原则,分为几个板块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第一板块:解析意象

1.选取耳熟能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解读意象
2.选取高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来解读意象

3.归纳总结出意象的概念内涵
说明:这一板块意在利用高一学生现有的诗词知识,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主题。

第二板块:牛刀小试
1.选取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利用意象知识来鉴赏

2.再次归纳总结出意象的概念内涵
说明:这一板块比第一板块进了一步,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共同利用意象来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同时配以《一剪梅》的音画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并适时对意象、意境、感情作出归纳总结。

第三板块:真题演练
1.选取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利用意象进行鉴赏

2.选取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利用意象进行鉴赏
说明:这一板块结合所学意象知识,结合诗歌鉴赏的发展趋势,利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及题型,检测学生对意象的掌握程度。

第四板块:听歌巩固
说明:这一板块,选取著名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让学生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教学教案等。

2.音画素材,包括李清照的《一剪梅》的素材,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的素材。
3.给学生的资料,包括李清照的《一剪梅》,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菊花台》的歌词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意象解读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多,同时鉴赏诗的方法也多。但为什么我们选择意象来学习呢?主要是在中国那么多的诗歌中,写景抒情诗占大部分,且语言含蓄,诗人往往不直接抒情,而把感情寄托在某些具体的意象上。而解读这类诗的意象则是最方便、最快捷的一把钥匙。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请看下面分析。

二、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意象?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解读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描写了几种景象?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2.以上景物构成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3.归纳: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样的效果还得归功于作者对以上几种景物的独特描写,而我们就把这种蕴涵作者独特感情的景物称为意象,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4.联系《沁园春长沙》加强意象的理解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明确:本诗的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组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5.明确意象: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客观存在的景物事物
客观景物是解读诗人主观感情的钥匙

 
(二)利用意象知识鉴赏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一 剪 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2谁寄锦书3来,雁字4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玉簟(diàn )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2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天上飞来,故称云中。

3锦书:指写在锦帛上的信。这里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

鉴赏《一剪梅》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本词

2.初步感知后思考下列问题
找出这首词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3.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安雯唱的《月满西楼》,然后回答以上问题。
分析提示:

意象:红藕香、玉簟秋、兰舟、云中、、锦书、雁字、月、西楼、花、水
常见意象:云中、、锦书、雁字、月、西楼、

情感语言:残、独、满、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想感情: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绵绵不尽的相思别愁之情。
(三)能力拓展

1.阅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后回答下列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找出本词的意象,结合感情语言,谈一谈本词的意境。

明确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缺、断、独、孤、恨、寂寞、冷
意境:孤独、凄凉……

2.阅读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后回答下列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本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联系全诗,简析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意象: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作用: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解读了意象,并用意象鉴赏了诗歌,认识到了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佳钥匙,也认识到了其实意象并不神秘,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而且现在好多的影视作品的主题歌词,甚至是流行歌曲里也采用了古典诗词的意象。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周杰伦唱的歌曲——《菊花台》,然后结束这一堂课。

四、附复印给学生的资料
(一)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二)《菊花台》的歌词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淌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生霜
 

 
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马蹄声荒乱

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教学反思

探究诗歌的意象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解读诗人主观情感的一把钥匙。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并按照认知过程的规律,设计了几大板块,来完成教学设计及教学。
本节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2)班,高一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的知识,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对意象的概念,不理解或不了解,让高一学生运用意象来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遵循由易到难,由书本到生活的教学原则,分为几个板块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首先选取耳熟能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解读意象,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选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来解读意象,本诗的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组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接着归纳总结出意象的概念内涵,这一板块意在利用高一学生现有的诗词知识,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主题。学生在这一板块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板块,对我们二中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且效果极佳,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主题,同时对意象也有了初步理解。
进入第二板块“牛刀小试”, 利用意象知识来鉴赏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再次归纳总结出意象的概念内涵。这一板块比第一板块进了一步,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共同利用意象来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同时配以《一剪梅》的音画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并适时对意象、意境、感情作出归纳总结。第三板块“真题演练”

让学生利用意象的相关知识来鉴赏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和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这一板块结合所学意象知识,结合诗歌鉴赏的发展趋势,利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及题型,检测学生对意象的掌握程度。第四板块“听歌巩固”,这一板块,选取著名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让学生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这一板块,学生兴致很高,收效颇大。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解读了意象,并用意象鉴赏了诗歌,认识到了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佳钥匙,也认识到了其实意象并不神秘,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节课的设计既是铺垫,又是今后诗歌鉴赏的探路。课后我感觉我的这个教学思路及设计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符合实际的,我自己感觉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难度,对这样的操作还是比较接受的,因为下课之后许多学生都主动跟我探讨意象方面的分析,因此这节课是成功的。这也启示我今后的每节课都要这样的深入浅出,以求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只有提升了课堂效率,让课堂有效,学生才有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不过,这节课也有一个遗憾。就是学生以前对常见的甚至固定的意象的寓意的积累太少,从而导致初步判断意象的指向时就显得有难度了,这样也就影响对整首诗歌主旨的把握相对来说比较难。如果能在课前关注到这个现象,那么效果会好很多。不过,我打算这节课后印发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让学生对意象的寓意深入了解,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意象来鉴赏诗歌。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