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必修4)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9 17:37:50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 能告诉 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  

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