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 高三语文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09 09:59:02

《渔父》学案及教案
学案
一、屈原与作品: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时代背景: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三、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5、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四、参考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