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解读古典诗歌的金钥匙
夕阳是自然界中普普通通的物象,但是,当我们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时候,却油然而生孤寂之情。马致远正是通过夕阳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景象,抒发了羁旅途中的孤寂之情。就是说,夕阳成为马致远抒发情感的寄托。于是,自然界中毫无感情含义的物象,一经被马致远写入词中,就变成富有情感的灵性之物了。这灵性之物在文学理论上叫做意象。意象是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意象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
马致远为什么取夕阳而不取朝阳作为情感抒发的意象?我想,比起腾腾升空的朝阳,大概这沉沉西下的夕阳,与这位天涯游子的心迹更为相近吧。作为意象的物象的选取,诗人虽然考虑二者的相似相通之处,但意象在诗词中的选用,并不完全是诗人一时心血来潮,文学史上,诗词创作中意象的使用,传承因袭是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夕阳,作为抒发悲凉、伤感的意象,文学创作中不乏其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镇《关卢勘》)。“暮霭生深树,夕阳下小楼”(杜目《题扬州禅智寺》)都是佐证。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如果抓住了诗中的意象,从而理解了意象所传达的情感,便抓住了一首诗的灵魂,为理解鉴赏全诗开启了一扇门扉。
那么,在诗词教学实践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理解诗词中的意象,进而理解诗词的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针对此,本人对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总结如下:
送别思念类:代表这一情感的意象有长亭、南浦、杨柳、白云、明月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长亭”本为送别之所,“杨柳”的“柳”则谐音“留”有挽留之意,为依依惜别,不忍分离也。诗人借助“长亭”、“杨柳”一组意象点明了“送别”这一主题,凄蝉、暮色与醉酒则渲染出了离别的伤感意绪。那么明月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千百年来,同一轮明月,照耀着古人与今人,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跨越时空的距离,明月作为思念情感的意象历久不衰,更为人们所熟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一俯一仰之间,月夜的思念油然而生。更有因写月而孤绝横篇,竟成大家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家与思妇怀远之情贯穿于月升至月落,简直就是一曲以月为主题的小提琴协奏曲,如怨如诉,令人回味无穷。
忧愁伤感类:寄寓忧愁伤感的意象有杜康(酒)、秋风、落花、流水、芭蕉、梧桐、秋蝉、杜鹃、猿啼、鹧鸪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一千八百多年前那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魏的文臣武将们济济一堂于一代袅雄曹操的豪华巨舸。一番文评武争之后,孟德横槊赋诗,洒酹江月,发出如是感慨,表达其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以及自己欲招贤纳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意志。于是,一杯清酒便浓缩了诗人的全部愁情。“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如诗仙般洒脱飘逸之人尚且需借酒浇愁,更有那抽刀难断的流水,使得诗人愁上加愁,以至于产生了欲“散发弄扁舟”的念头。杜鹃,又名望帝、杜宇、子规,因那位悲天悯人的慈善皇帝——望帝杜宇,而成为忧愁伤感情感的典型意象。“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本已让人惆怅无限的月夜、空山,再加之杜鹃那凄厉啼血的鸣叫,让人心悸颤栗不已。“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孤独、春寒、鹃啼与斜阳构成一幅凄美绝伦的春寒图,又怎不叫人伤心落泪?
边塞与信使:表达边塞与信使这一主题的意象有羌笛(芦管、胡笳作用与羌笛同)、明月、边关,大雁、青鸟、双鱼等等。边塞与羌笛、明月、边关似乎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不管是“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悲凉凄婉;还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还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无不说明羌笛、明月与边关为边塞诗提供了一幅苍凉开阔的大背景,从而也使得它们自身成了表现边塞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象。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的温婉柔媚;“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的凄凉无奈;“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欢欣喜悦,则向我们讲述着大雁、青鸟、双鱼作为信使给古人带来的种种喜怒欢愁。故而,这些本是翔于天空或游于浅底的小生灵们便被人们赋予了千里传情的重要使命。
昔盛今衰,亡国之恨:表现昔盛今衰,亡国之恨的意象有禾黍、杨柳、燕子、《后庭花》、六朝旧事、南朝旧梦以及一些历史古迹等等。其中禾黍当为“黍离之悲”的典型意象。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诗经.王风》)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那苍郁的禾黍,越发衬托出今日的荒凉与往昔的繁盛,从而饱蘸着诗人深沉悲愤的家国之痛。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地借以宣泄昔盛今衰、人世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与悲痛。“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娇柔而轻灵的小小燕子,负载可谓重矣。
此外,代表纯真爱情的意象有鸳鸯、燕子、红豆、莲花、红叶、明月。表现羁旅愁苦的意象有浮萍、飞蓬、孤雁、沙鸥、扁舟等。慨叹人生短暂的意象有流水、明月、露珠等。寄托高洁品质的意象有文人心中的“四君子”即梅、兰、竹、菊。他们或以傲霜独放,或以幽兰吐芳,或以谦虚隐逸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除此之外,松柏、莲花、丁香、美玉、蝉等也是高洁品质的象征。
纸张所限,上述所列种种意象以及它们分别寄寓的情感并不能涵盖广博而深邃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然而,由此不难发现,在诗词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捕捉诗词中的意象,并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就拥有了开启诗歌宝库的金钥匙,便可在诗歌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徜徉与阔步,尽览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