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教学谈
●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非常重视写字,学生在用了这个教材以后,字确实比以往的学生写得好。请问以后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没有整体考虑?
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人们常说:人能写字,字能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写字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训练作了整体考虑。
从纵的方面看,写字训练贯串小学阶段的始终。低年级段主要安排了铅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中年级段主要安排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钢笔字训练,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训练,从描红、仿影到临帖,要求逐步做到写得匀称,字面干净。此外,还要安排使用和保管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等书写工具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的训练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
从横的方面看,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识什么字,就练习写什么字;所谓“描仿入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我们在生字下面设计了相应的描红练习,并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所学生字,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字机会,让学生通过科学训练写出一手好字。
●问:将“成语”编进教材,应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对此编者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从小学低年级就让学生学习成语?
先说说为什么要将成语编进教材。老师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积累是个大工程。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原出自《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种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比作“集成电路”。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重视成语积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或寓言、神话故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厚了,领悟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做这件事呢?这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古人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我们就是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从低年级起就让他们积累一些成语,以打好人生的“底色”。
●问:“成语”部分的编排有没有什么特点?对教学有着怎样的要求?
只要将教材读上两遍,成语部分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还是不难发现的:
1.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章炳麟语),根据小学生记忆的
这一心理特点,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小学生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我们将成语组合成了押韵合辙的“成语歌”。
2.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成语歌编入哪些成语,怎么编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如: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 星移物换
显而易见,成语歌中的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整个的一组成语以“块”状出现,都是围绕“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意思的。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成语”出现在单元练习中,它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一组成语:
临危不惧 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 方寸不乱
显然,看到这些成语,学生自然而然会将之与“司马光”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练习4是这样一组:
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人们常说:人能写字,字能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写字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训练作了整体考虑。
从纵的方面看,写字训练贯串小学阶段的始终。低年级段主要安排了铅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中年级段主要安排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钢笔字训练,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训练,从描红、仿影到临帖,要求逐步做到写得匀称,字面干净。此外,还要安排使用和保管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等书写工具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的训练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
从横的方面看,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识什么字,就练习写什么字;所谓“描仿入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我们在生字下面设计了相应的描红练习,并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所学生字,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字机会,让学生通过科学训练写出一手好字。
●问:将“成语”编进教材,应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对此编者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从小学低年级就让学生学习成语?
先说说为什么要将成语编进教材。老师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积累是个大工程。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原出自《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种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比作“集成电路”。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重视成语积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或寓言、神话故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厚了,领悟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做这件事呢?这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古人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我们就是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从低年级起就让他们积累一些成语,以打好人生的“底色”。
●问:“成语”部分的编排有没有什么特点?对教学有着怎样的要求?
只要将教材读上两遍,成语部分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还是不难发现的:
1.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章炳麟语),根据小学生记忆的
这一心理特点,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小学生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我们将成语组合成了押韵合辙的“成语歌”。
2.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成语歌编入哪些成语,怎么编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如: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 星移物换
显而易见,成语歌中的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整个的一组成语以“块”状出现,都是围绕“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意思的。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成语”出现在单元练习中,它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一组成语:
临危不惧 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 方寸不乱
显然,看到这些成语,学生自然而然会将之与“司马光”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练习4是这样一组: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
在学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后,学生理解其大意便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正因为“成语歌”有着押韵上口、成块成包、似曾相识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应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学生会背成语歌,这只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用过去那种解释词语的方法来教学成语,在“理解”上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激发学生“读”和“背”的兴趣上,这就好比牛儿吃草,先把草吞下去,以后再来慢慢反刍。学过的“成语歌”要让学生经常温习,还可以让学生按义类分别列举成语。要鼓励学生平时处处留心,学课文,读课外书,看电影,看电视,跟人谈话,如果读到或听到成语歌里的成语,就要想一想,人家是在什么场合用的,是怎么用的,并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学过的成语。
●问:对于“读读背背”中除“成语”外的那一块的内容,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
“读读背背”的内容除“成语”外,包括名诗选萃、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谜语、楹联、儿歌等。“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这些语言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或哲理,反映了创始者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这些内容让学生读读背背,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读书明理、做人处事都大有裨益。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