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账单》校公开课
20* 妈妈的账单
教材简析: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味很强的文章。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针对本课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尝试采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和拓展想象的方法进行突破,同时渗透一些怎样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自主读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无价,懂得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 同学们,这是一节特殊的语文课。因为走进我们课堂的不仅仅有许多听课的老师,还有三位特殊的客人呢。想认识她们吗?(教师介绍三位学生的妈妈。)
2、同学们掌声很热烈!三位妈妈来听我们上课,大家能拿出最好的表现吗?(能!)
3、好的,上课。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1、严老师知道,三(1)班同学们的数学很棒,想出个问题考考你们,好吗?(板书:“0”和“60”)
2、质疑:你们说,0和60,谁大呢?(生:当然60比0大了。)教师在0和60之间板书“小于号”。
3、难道0永远小于60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再来讨论讨论。大家齐读课题——《20*妈妈的账单》
4、看到这个小星号,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大家还记得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的方法。)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0”跟“60”比大小,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同时也为后面理解“0>60”作铺垫。提醒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帮助学生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可依,激发独立阅读的兴趣。】
三、检查预习
1、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这一课,认真预习的请举手。
2、好,打开课本83页,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自由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预习时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然后和同桌说一说。(生生交流)
3、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全班集中交流难理解的词语,教师随机在课件里输入交流的词。)
(1)报酬:酬在这里是轻声,同学们读准这个词。意思是: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品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2)芬尼:德国的货币,1芬尼等于5分钱人民币。10芬尼等于多少钱人民币?(5角)20芬尼呢?(1块)
(3)如愿以偿:按照自己的心愿而得到满足,也就是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你有过如愿以偿的经历吗?
(4)蹑手蹑脚:形容放轻手脚走路,动作小心轻微的样子。谁能表演一下?
(5)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不敢有丝毫疏忽。你能用小心翼翼说句话吗?
4、同学们很会学习,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课堂上直接交流预习情况,即使对预习的检查,又节省了课堂时间。而对重点词的理解来自于学生,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随机在课件中输入,这样不仅可以突出重点,而且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理解课文,体会母爱。(2:10)
1、理解了这些重点的词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书上的阅读提示里这样写道,大家一起读。(课件出示)
课文中的小彼得是怎样由不懂事变得懂事了呢?让我们读读课文,了解: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
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根据阅读提示,大家边默读课文边思考,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学)
遇到难题,同桌也可以讨论讨论。
2、我们全班一起讨论讨论吧。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得不全面或不简洁时,教师出示:彼得
60芬尼
妈妈
0芬尼)
3、谁能用上老师给的这几个词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大意?(生答: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每天帮助妈妈做事的报酬,共计60芬尼。妈妈给了他报酬的同时也给他开了一份账单,上面写的都是0芬尼。这份账单让彼得羞愧万分,他惭愧地把索取的钱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4、瞧,抓住了重点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就很容易了吧?(生赞同)
【设计意图:当学生抓不住关键,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时,教师给出几个重点词语,使得学生很快抓住了关键词,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同时,也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概括文章大意的好方法。】
5、彼得不愧是商人的儿子,很具有商业头脑。为了索取每天帮助妈妈做事的报酬,他开出了这样一份账单,(课件出示)一起读。
6、当妈妈看到这份账单时,是怎么做的呢?大家默读4、5、6三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认真思考:从这几个自然段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7、谁想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全班交流)
重点把握:
(1)从妈妈账单里的“0芬尼”入手,体会妈妈的爱不求回报,是无价的。
(2)既然妈妈的爱是无价的,为什么妈妈不写“无价”,而要写“0芬尼”呢?
(她期待小彼得能够自己醒悟,而且他相信小彼得看了她的账单,会像她期待的那样,明白事理,改正自己不当的行为。妈妈多会教育孩子呀!)
(3)从“十年”这漫长的岁月里,体会妈妈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你能选择一个场景具体说说吗?
(生答:当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
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妈妈……;当天气冷的时候,妈妈……)
(4)同学们把妈妈的爱记得那么清楚。让我们也来问问妈妈们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采访两位妈妈是否还得照顾孩子的情景,当时的心情如何?像这样照顾孩子的经历能否记得有多少次?)
(5)妈妈们说养育、照顾自己的孩子是她们最大的幸福,她们从来没有想过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妈妈为孩子付出的爱多得数不清,她们也从来没想到过要一一记下来。妈妈的爱多么伟大!(各种形式指导朗读)
8、这十年里,妈妈付出的爱就只有列举出的这四条吗?还会有哪些呢?(指名列账单)
9、同学们为妈妈列的账单真有价值!来,让我们再读这份账单,体会妈妈无价而伟大的爱。(生读)
【设计意图:理解妈妈给小彼得那份账单的含义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重点抓住一连串的“0芬尼”和两个“十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妈妈对孩子不求回报、无微不至的爱。在此基础上,通过采访妈妈,借妈妈之口让学生亲耳听到妈妈对孩子付出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也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是无价、无私的。】
10、小彼得看了妈妈的账单后会怎么想呢?(补充说话:读着读着,小彼得想到了……)
11、课文里用一个词表达了此时小彼得的感受——(生接:羞愧万分)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读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2、全班交流,重点体会:小彼得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妈妈的账单,他很快领悟到,妈妈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报酬,跟妈妈的付出相比,自己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马上改正了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借助小彼得这一角色,学生们表达了对妈妈的愧疚和爱。这一环节也让学生们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小彼得由不懂事变懂事的过程。】
13、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回报母爱。
1、看看书上的插图,我想听话的小彼得在把钱塞进妈妈口袋之前,还会给妈妈写一张小纸条呢!假如你就是小彼得,你会写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学生自由写)
2、谁愿意读读你写的小纸条?(指名)
3、(学生读完后,采访该生的妈妈)今天,***的妈妈也来听课了,我们听听他的妈妈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
4、妈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现在你们想一想,0和60谁大呢?(修改板书:0>60)
【设计意图:学生为小彼得写的话和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又碰撞出真情的火花,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因此,在这一课里,0远远大于60。】
5、补充资料:
妈妈的工资
美国著名的“埃德尔曼财经服务组织”经过周密地计算与评估,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将母亲所做的各类型工作改为出钱请人代劳,那么子女一年所付出的工钱高达63.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31.8万元。可以说,母亲的工资足以与比尔盖茨相比了。
6、我想天底下的母亲,大约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一年能拿到这么多工资吧。(学生惊叹)这个周日就是母亲节了,我想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下课。)
附板书:
20*妈妈的账单
爱
妈妈
小彼得
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