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风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1、边读,边画,边想,写旁注。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进入课文中的情景,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 |
|
教学目标 |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忘却”等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 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5、 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
|
重点 |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
|
难点 |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
|
教学准备 |
1、 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去放风筝。(比赛放风筝或个人放风筝) 2、 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步骤设计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和说明 |
一、 激趣导入,走入文本 |
1、交流有关风筝的资料。 2、我们现代大作家贾平凹回忆童年生活时,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放风筝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板书课题) |
从了解风筝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
二、 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
1、 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2、 出示词语: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忘却(引导学生注意“丧、坊”是后鼻音) 3、 采用各种形式全班检查抽查读,在读书过程中纠正读音,认识生字。 |
通过自主识字和教师引导学习难字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
三、 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
1、 默读两分钟,想想课文围绕风筝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2、 学生汇报。分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 |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
四、 指导写字, 巩固识字 |
1、 观察书中要求书写的生字,说出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教师堂上指导。(“村、材”形相似,但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丧”课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没有一撇,例:“丧”像一个人拜祭亲人,弯腰常跪不起,“竖提”就是人的背,背上没有尾巴——撇。) 2、 学生拿出钢笔写字本写字,老师随堂检查指导。 |
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识记难写易错的字,记得更牢。老师根据已有经验知道学生容易将“丧”加一撇,设计这个环节,“丧”字的正确率一定会提高的 |
第二课时 |
||
一、 交流导入 |
1、学生交流放风筝的乐趣、心情等。 2、引出本节课重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放风筝的的心情的。 |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放风筝时的高兴,焦急、担心、失望、等情绪,引起学生走入文本的兴趣。 |
二、 再读课文, 体会心情 |
1、 “我”和小伙伴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快乐、伤心、希望等。 2、 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
先抓住感情的基调,再找出有关句子。 |
三、 细读课文, 具体感受 |
1、请一个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把感受在有关句子旁写出来(写旁注)。 2、同桌互读划出句子,交流感受,写出旁注。 3、全班交流描写心情的句子,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的心情。 4、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朗读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通过查字典理解“憧憬”) b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上去。(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 c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偏偏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d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环,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影踪。(理解“倏地”) e我们都哭了,……(通过表演理解“垂头丧气”) 5、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我”和小伙伴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写具体了,让我们随着他们一起快乐,一起伤心,一起放飞希望。 6、感情朗读。 |
指导学生写旁注,体会“我”和小伙伴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写具体的。 |
四、 整体感知, 续写课文 |
1、朗读: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联系全文体会孩子们对幸福的向往。 2、续写:孩子们找到了吗?没找到,心情如何?找到了心情如何?尝试着学习作者写写孩子们的心情。 |
整体感知。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读写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