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狼和小羊》是本单元中的第三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内容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读幼儿园时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知道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怎样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呢?现撷取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是怎样找碴儿的,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可以提出来。(读书思考后质疑)
生:哪里是上游?哪里是下游?
生:“温和”、“找碴儿”各是什么意思?
生: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它的态度怎样?
生:它为什么要找碴儿?
生:小羊是怎样讲道理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会读书会思考,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问题,真了不起。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可以四人一组讨论解决。(生自读后,展开讨论)
生:我觉得“温和”就是“善良,和蔼,温柔”的意思。
师:你能温和地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亲爱的小羊,我真为你担心!
师:你担心什么呢?
生:狼找碴儿危机小羊的安全。
师:狼是怎样找碴的呢?
生: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师:面对狼的找碴儿,小羊是怎样解释的呢?
生:小羊跟狼讲道理说自己在下游,狼在上游,自己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它讲话的态度很温和。
师:很明显小羊不可能把狼喝的水弄脏,主要是狼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儿就是——?(故意找碴儿)”谁再来读读狼的找碴儿的话。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突出狼的语气,注意“!”和“?”。)
师:谁来指一指哪是上游?哪是下游?
(多媒体显示图画,指名指出上游和下游)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狼“找碴儿就是找——?”
(学生能答出:找借口)
师:学完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真是气人,狼为什么非要找小羊的碴儿,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不是很好吗?
生:狼是不会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的,因为它想找借口吃掉小羊。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谁能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大家先自由练读,然后我们再分角色朗读。(引导评价)
[反思]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在读中“说”。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所以小羊怎么可能把狼喝的水弄脏呢?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有学生回答出了。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出了它的意思。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注重自主发现
纵观整个教学片段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另外在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教师甄别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温和”“找碴儿”两个词的意思,是狼和小羊第一次对话的关键。
3、注重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文质疑——对话解疑——感情练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在对话中有效读书,精彩生成:如抓住“!”和“?”读出狼故意找碴儿时的语气尤为重要,给学生一个落脚点,才能有效地指导朗读。
我感觉教师只有自己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