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编写意图:
教材选编此诗的意图在于两点:一是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真挚纯朴的情怀,受到挚爱亲人的教育。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尤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运用音乐和色彩去帮助学生感悟诗境,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在自读自悟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认识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背诵、默写课文
4、能学懂一些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4、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诗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1、 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多种手段,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网络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策略:
1、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结合拼音、注解、自读自悟。
2、情景式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创设诗文意境,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
3、拓展延伸策略:牵一发而动全身,回顾已学过的思乡、思国诗,激励学生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文,积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流程:
教 师 活 动 |
教 学 意 图 |
一、意境渲染,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学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学习古诗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感受情,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播放课件:欣赏意境动画) 2、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大家都喜欢登山,因为登山不但可以让我们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体会到战胜困难的快乐。(播放课件:人们登山图)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了登高的雅兴,特别是在节日里亲人相邀一起登高品酒。看,一位诗人随着人群来到了山顶,正登高远眺。(播放课件:山顶望远图)此时此刻,他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真是思潮澎湃。(播放课件:思索图)于是,回家来,他疾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心情。(播放课件:书写图) 3、看题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相机画人物远眺简笔画)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出示古诗) 二、借助网络,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阅网络课件、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3、指导书写生字 三、想象涂色,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 2、过渡:刚才同学们听得是那么入神,有的同学好象还在静静地想着什么。能说一说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出示相应的画面) 3、同学们想象多丰富呀!你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画面,还听到了诗人的哭声,老师根据你们的想象画了一幅画,可是没有涂上颜色,你们说该涂上什么颜色最适合呢? 4、到底是该给小草涂上什么颜色呢?是黄色,是绿色,还是别的颜色?这样吧,咱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来到学生中间参加小组的讨论) 在学生汇报中指导:你知道诗人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正是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诗人才写出了“独在异乡-———”指导理解诗句。 5、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确实能让人产生联想,如红、黄等暖色感觉暖暖的,能使人联想快乐、幸福。蓝、绿等冷色能使人觉得冷冷的,让人联想到忧伤,在这儿添上黄绿色不仅颜色符合季节特点,而且考虑到与诗的意境相符。 看来,给画涂色,还得考虑到与这首古诗意境是否相符。那么还有谁也想涂色? 四、选曲配乐,激情诵读 1、同学们不仅想象丰富,而且还会用颜色去表达诗的意境。看来你们真是身手不凡啊!下面我们来轻松轻松,听听音乐。(让学生上网选听《独钓寒江雪》《百鸟朝凤》等乐曲。) 2、这些乐曲好听吗?你最喜欢哪一首呢? 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配乐朗诵,你认为该选哪首音乐最合适呢? 3、让学生自由选听讨论,选择最佳配乐乐曲 4同学们讨论得多么激烈呀,除了老师为你准备的音乐,你认为还有哪些音乐也比较适合这首诗呢? 五.诵读感悟,升华情感。 1、过渡:咱们班同学知道的乐曲还真不少呢!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不仅给它画上这么合适的颜色,还给它配上这么符合意境的乐曲,真是了不起。那么现在谁愿意在美妙的音乐的伴奏下,把自己当成诗人,来吟诵这首诗呢? 2、指导评价(生读完之后)他读得怎么样啊? 评价激励: ①有没有同学给他提一些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呢? ②评得好,读得更棒,看来你真有实力。老师相信我们班还有朗读高手,有谁也想读一读这首诗? ③是啊,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然,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再注意感情,那就更好了,还有谁也想尝试一下配乐朗诵? ④…… 3、联系生活,感悟诗意 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刚才听你们读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也曾有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受,你们呢?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4、配乐齐诵 看样子,许多同学都与诗人有同样的感受,孤身在外,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倍感孤单寂寞,那么我相信你们肯定也会读好这首诗的感情,是不是?那么我们就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想象着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音乐渐起……生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延伸,阅读推荐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思乡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上网自主查询阅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
“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对人心有力量的东西是取能引起我们欲望的,即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东西。”对小孩来说,最能价值的东西是能满足好奇心、让他们参与的东西,因此,通过欣赏一系列的优美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奠定情感基础,从而使学生愿意学,让兴趣伴随课堂始终。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在“自己想知”的目标导引下才有更浓厚的兴趣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也可借此了解学情,梳理疑难问题,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课文时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中,想象诗境,把无形的诗与有形的画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解读了诗句,而且在诗句的文字符号与现实生活图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创造,他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一幅幅具有独特魅力的画卷。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他必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演化学生读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发现参与争论的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竟相迸射。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填色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教师通过听诗词、想象画面、填色的“视”“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应的速度,并且,教师通过学生的填色效果,就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感受、理解孤单、思念等古诗的意境,是有一定的难度,而让他们用语言去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更难了。当直接理解古诗意境有困难时,老师运用画一画、涂一涂、听一听,调动学生对于色彩、音乐的感悟能力,去理解本首诗的意境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加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也让老师用另外一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去了解本首诗的意思。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有的音乐智能较好,有的语言智能较好,我们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智能结构及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创设多种适宜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潜能。 鼓励才是最好的教育。对一些语文能力较弱的同学,在他们的内心最需要老师的鼓励,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要用温语送真情,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适当的鼓励可以使他们树立信心,看到希望,从而激发潜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离不开师生感情的交流,在理解与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感情的交流。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科学的、人文的教育,成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成为真正成功的教育!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遥知
事——思亲(情)——想
异
(2006年12月获安徽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