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孕育精彩——听特级教师教学《检阅》一课有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5 11:00:45

实验小学   陈芳

“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这就是老师执教《检阅》一课留给我最为强烈、最为直观的感受。教学中,他如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儿,不仅真实、真切,让人感受到课堂的朴素,而且学生个个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是语文的收获。可细细品来,却发现他的这节课“简约而不简单”,处处不平常、不平淡,更不平凡。  

一、        于简单中见务实

不同于当前乱花迷离、浮光掠影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课堂教学线条尤为明朗。上课伊始,从出示课文插图入手去认识其中特别人物博莱克,自然引入初读感知课文,并随文学习生字,学习概括段落的不同方法,再到学习描写博莱克的语句,通过想象空白品悟人物品质,整堂课教学环节简单明了,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一切的作秀,始终立足文本,准确独到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站在学生怎么读、怎么学的角度,按照语用的规律来教,把课文理解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语言学习的生成机制,实现语文的返璞归真。

我们试看老师在《检阅》中是怎么样教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案例片段1

生自由读第10自然段。

师:你知道这段话写了什么?

生:这段话写了检阅开始了。

师:你讲对了一点点。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这段话写了检阅很隆重。

师:他抓住了这段话中的一个词“隆重”,其实还有一个词——

生齐答:盛大。

师:读段时,如果有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能说明这段的意思,一定要把它抓出来。

【案例片段2

出示第7自然段,学生读队长说的话。

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队长说的意思。

生:队长让博莱克站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看见他。

师: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来说吗?

生:队长不但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而且表现了队员们的爱心。

生:队长不但决定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而且让他有信心。

师:能不能再用上“因为”来说?

生:因为博莱克是残疾儿童,队长不但要把他放在队伍第一排,而且表现了队员的爱心。

师:这个自然段,我们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段落的意思。你看,我们概括段意时可以抓关键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概括。

……

概括,就是提取信息,是阅读的主要策略之一。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并不强,不能理清顺序,不能概括要点,也就不能在脑海中清晰建构画面。从以上两个片段我们发现:老师的处理十分朴实并非常巧妙,他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用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概括段意。在这样务本求实、形式多样的语文训练中,学生明白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多种,并最终达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这不正是一堂扎实高效的语文本色课吗?  

二、于细微中见深刻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这样,我们就能从细节处见精彩,从细微处见功夫。

【案例片段3

出示第12自然段第二句话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这句话写了博莱克的表现。

师:用句中的词语来说说博莱克表现怎样?

生:与全队保持一致

生:目视右方

生: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师: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他肯定忘记了——

生齐:自己在拄柺。

师追问:那他记得什么?

生:他记得自己是少先队员。

生:他记得队长对他的期望。

师补充:还有队员们的期望。

师继续引导:他肯定想——

生:我不能输给别人!

生:他肯定想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生:还有不能帮队伍抹黑,要为自己争光!

师纠正:这儿不能说“帮抹黑”,要把“帮”字去掉,表达才准确。

师:所以他要与队伍保持一致。什么一致呢?

生:眼神、脚步、速度……

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句子,居然能如此大做文章,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师对文本细节处独到匠心的处理。从理解句子入手,而后引导学生品悟此时的博莱克忘记的是什么,巧妙地加以追问博莱克他记得的却是什么,这样鲜明的对比处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自然就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去探究此时的博莱克内心世界。在不露痕迹的跌宕中,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在畅所欲言的碰撞中,引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进而,人物的鲜明形象就自然深刻地镌入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也获得了从内心生发的学习乐趣。

三、于点拨中见智慧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动者,活动的参与者,群体的合作者。教师应把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很好地调动起来,这是他成功地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老师的课堂上,你既能感受到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的教学进程,但又不到感觉不到他在课堂上有越雷池的表现。在学生对“截肢”一词的理解有所偏颇时,老师没有一语蔽之或含糊带过,而是他明确地指正:“截肢并非腿断了或被砍了,而是因为生病或是发生意外不得不将肢体截去。”当学生语言表达出现错误时,如“博莱克用拄柺走路”,老师马上纠正:“拄”本身就是动作词,不要再用上前面的“用”字。”

再如在想象练说博莱克检阅前的努力训练这一语言空白点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具体表述早晨、中午及晚上这不同的时间博莱克如何训练的,以丰满人物形象,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个别学生为了追求表达上的特别,说成“晚上,人们在客厅看电视,博莱克在哭。”老师立刻加以指出:“你说得虽然特别,但如果不准确,再怎么特别也没用。如果你改成‘拄柺声在宁静的夜空回荡,那声音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就更准确些。”……

教师的话不多,但句句说到了“点”上,点在了教学的关键处,点在了课堂的“灰色”地带,足见教师的教学智慧及严谨作风。一节课全无灌输痕迹,引导点拨就像在水面轻轻地滑过,看似不沾水面,但波纹却荡漾开了。在点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比较和反思,在思考、比较和反思中,学生学会了超越。这样,“导”而不“灌”,课堂上没有惟我是从的霸语,有的是真诚的鼓励或善意的点拨指正,让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语文能力在学习中悄然拔节。

当然,纵观整堂课,如果刘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再加以细致指导,在回答问题或口头表达时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静静思索,相信学生还会呈现更多的精彩!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