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单册必读之成语故事
一天,在文臣武将上朝时,他把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我献给您一匹马,请您接纳。”秦二世一看,大笑起来,说道:“你搞错了吧,这不是马,这是一只鹿。”随即秦二世问左右大臣,赵高献的是鹿还是马。当时,许多大臣都惧怕赵高,明知道是鹿也不敢承认。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说献上的是一匹马。只有少数忠于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坚持说献的是一只鹿。
经过这件事,赵高知道,说鹿是马的人是服从自己的人;说鹿就是鹿的人是不会听从他的命令的。于是便暗中派人把说实话的人杀了。
“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7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8胸有成竹
相传北宋时期,有一个读书人文同,字与可。他能诗善文,通晓篆(zhuàn)、隶、行、草等各种书法,又擅长绘画。文同平生很喜欢画竹子。他在自己的住宅前后,亲手种了很多竹子,一年四季,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雪花纷飞,都坚持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琢磨竹枝竹叶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态。正因为这样,在他动笔绘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是一挥而就,出色地画出各式各样的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