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14 08:14:12

 

语 文

 

六年级

选用教材

人教版

                               

研究专题

 边学边交,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态度:加深对地球的了解,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

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

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

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种美

的境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悟。

学法指导

    针对具体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这样

教学准备

一个过程使学生明确西雅图的嘱托。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

 

 

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

 

 

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新发展

一、感悟“神圣”

1课件出示:以西雅图景色为背景的一组生词让学生回忆、朗读。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随着西雅图再一次走进那片神圣的土地。

 

3、板题,你怎样理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

 

 

 

 

二、感知“神圣”

1、带着问题让我们沉下心来,接受这份神圣的感动。

 

 

2、文章的哪些句、段让你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请你读出来,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

 

 

 

4、读者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将你想到的美美的读出来。

 

 

 

5、印地安人把这里的一切看成是自己的亲人,这里是多么神圣而美好,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即将不属于我们了。(出示资料)孩子们,如果我们的家园失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西雅图就是和你们一样的沉痛和眷恋,让我们深情的回味这一段,教师引读。

 

 

 

 

 

 

 

 

 

 

三、理解“神圣”

1、此时的西雅图最想对收购土地的白人说些什么?谁来说说?

 2、提出问题:

1)“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每一次出现时的含义?

2)由哪个词语得到了这样的体会?

 

3、指导朗读。

 

 

 

 

 

 

 

 

 

四、深化“神圣

1、总结;在这片土地上,水是神圣的,空气是神圣的,动物也是神圣的,但是印第安人即将无奈的离开,于是西雅图一次又一次的忠告能找到吗?

朗读指导:

 

 

2 反复引读中心句

 

 

 

 

五、升华“神圣”

 

1、还觉得只是“这片”地是神圣的吗?(修改课题)

2、如果你从课文中选择一句送给自己或者送给别人,会选择哪一句?当然也可以修改。

 

 

 

六、课外延伸,再创作

练习:前3题为必做,第4题为选做。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认真观看大屏幕,欣赏美景,回忆读词,回忆文章的初步印象。

2、聆听教师的导入进入课文的情景中。

3、认真思考,结合上一课的知识和资料进一步理解课题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课本的旁白处。

2、划出最让自己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句、段。

 3、读课文中画出的段落,用心体会,用朗读表达感受,也补充别人的不足。

 

4、聆听别人的朗读,头脑中呈现课文中描述的沙滩、耕地、山脉等画面,情不自禁的朗读美文。

 

5、氛和心情完全由刚才的舒缓转入了低沉,走出文本将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和伙伴交流难过、想哭的心情。

 

6、带着新的体会读文,和刚才的完全不同。

 

 

 

 

 

 

 

1、回答教师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说出想法,并由别人的回答中得到启示,有新的理解。合作交流;发表意见;共同完成。

 

3、每一次品味文本都要用自己的理解读这句话。

 

 

 

 

 

 

 

 

1、细细品读第3段,哪些地方写出了西雅图的忠告?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交流。

朗读谈感受。 

 

2、在读中理解体会眷恋、忠告和这片土地的神圣。

 

 

 

 

 

 

1、这片土地的珍贵与神圣。

 

2、写出自己的担心、忠告、呼吁。

 

 

 

 

 

 

 

感悟,想象。

 

课件导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由词到句感受到土地在印地安民族甚至在所有人心中都是神圣美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神圣”又是课题的题眼,抓住“神圣”,为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做好铺垫。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感悟情感,体味“神圣”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文章最中心的问题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入手,抓住重点词段,到写感受,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进文本,走出文本,一个层面一个层面的领悟土地在印地安民族心中的珍贵。PowerPoint课件出示重点段:课文的第二部分。以读助讲,让学生充分的读,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西雅图的情感。学生在头脑中成象,就有可能真正的走入文本,体会情感,此时再一次让学生读文,有了美的体会PowerPoint课件出示:沙滩、耕地、山脉……消失的画面。 借用多媒体设备的渲染创造课文情景,引领学生情感,又将学生领入到生活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自然释放朗读。

 

据文设疑,引导学生读文、思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读重点与阅读指向PowerPoint课件出示第一次出现“如果……”这句话的段落。教师适时的指导从一、两个关键的词领会段落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这种“品味”的学习方法,并能在这次的学习活动中运用自如。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指导朗读,要求不要过于苛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复品读,感受文字的灵性,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这片土地的神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PowerPoint课件出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从课文的西雅图这片土地延伸到家乡的土地,达到了德育目标,学生积累词语时也深化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延伸至课后,再作佳篇。

 

板书设计: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在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方法,抓住课题的神圣。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