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城》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四年级 |
选用教材 |
人教版 |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学法:通过朗读、看图联想感悟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到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学习《长城》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这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2、试着给自然段加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感知长城。
1、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那些景物?这幅插图与课文那一段相对应。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对照第一幅图感受长城的长。
(1)师:你看到长城了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得长城吗?
生:长城很长。
师:是呀,长城长得像-------- 一条长龙。
师:你能猜测一下长城有多长吗?(一万三千多里长)
生:长城弯弯曲曲的。
师:是呀,文中也用了一个词表示弯曲的,你能找到它吗?(蜿蜒盘旋)
师: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比喻、列数字)
(2) 请学生看长城经过的省市地图,感受长城的长。长城蜿蜒盘旋横贯我国北方。它经过了九个省市。分别是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
2、看第二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那些景物?这幅插图与课文那一段相对应。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对照第二幅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那么走近看长城,它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呢?请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长城的词语。(高大坚固)
(2)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具体从哪个词句中可以体会到?(高大坚固)
补充: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拨约
过渡:除了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设计巧妙)
A: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B: 城墙外沿有
结合插图让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
让学生试着动手画一下垛子的示意图,并标出瞭望口、射口。
C: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瞭望台、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补充说明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
四、想象、感悟,体会艰辛。
1、师:同学们,我们远望了长城,近观了长城,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登上长城,去踏一踏那方砖,摸一摸那条石,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讨论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那些?
找一找那些句子让你感动。(学生交流。)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把哪巨大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师:你们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吗?
师:那是一个科技非常落后的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这样一个年代,要修筑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容易吗?
3、多媒体播放秦始皇修长城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
【百度视频】优酷网 秦朝修筑长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0NzYzOTIw.html
4、师: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铸成的,是他们的汗水,是他们的鲜血,是他们的生命才换来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
5、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让我们沉沉的读这句话。
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才”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6、指导感情朗读。
齐读课文第三段。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五、总结全文,抒发赞美之情。
师:难怪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练笔: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在游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了万里长城后,他欣然题词,他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听了这些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又想对长城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长城》教后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