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5-27 16:27:43

【教材简析】
  《穷人》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用朴实、准确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设计理念】
  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给足孩子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创设一个平台,让教师、学生、作者、文本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敞开心扉,去感悟人物的内心,学习作者的写法。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贫困和悲惨。

  2、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穷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穷”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贫穷、穷困”的意思,还有一种解释是“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学们,按照这种解释,你们眼中的穷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3、我们眼中的穷人是这样的,那么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品读感悟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文中的穷人穷到了什么地步?

(把想法和同组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我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吃的、住的、用的、劳动环境等多个角度,深切感受穷人的悲惨命运,此时的孩子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联想到桑娜将来的境况,才能真切体会到桑娜夫妇的善良。

2、运用“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品读相关段落。

重点理解:

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集大家的智慧相互碰撞,会对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也将更加丰满。这一合作式的阅读、交流,能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3、梳理思路,整体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小结:本文写了两户穷人。桑娜一家——丈夫早出晚归,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桑娜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这些努力,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再看西蒙一家——丈夫死了,西蒙也死了,孩子成了孤儿,可怜地睡在妈妈冰冷的尸体上。(板书)可见,这是一群名副其实的穷人。我们不得不叹服,全文除了课题有一个“穷”字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穷”字,可是穷人们穷到了什么地步,却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列夫·托尔斯泰深厚的写作功力,更得益于他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他是在用“心”去写!

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作者除了写穷人穷到了什么地步,还想说什么呢?阅读相关段落。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