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与文学作品阅读专题材料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02 09:47:15

《赏鉴人物话中考》

文枢中学   初三   吴洁  3.1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课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纳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完善小说人物鉴赏的书面表达,提高中考人物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归纳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完善中考小说人物鉴赏的书面表达。

 

三、复习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四、复习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中考在即,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幻化出无限学习的可能,怎样通过有效的复习来从容应对中考?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放飞无限的遐想,去探寻中考小说阅读人物鉴赏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2.回顾课内

1)总结学过的一些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探究如何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①先来看几幅图片,这是哪个人物?这又是谁?他们身上有没有让你难忘的地方?比如做了什么事,说过什么话,有什么样的举止动作?可选一个人物谈谈。

明确:范进、香菱、孔乙己……

②为什么让你难忘?

明确:无论是范进的喜极而疯,香菱的苦志学诗,还是孔乙己跪着用手爬着远去的身影,人物的事件、动作、语言等等都因表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而让人难忘。每个人物都因为独特的个性而为人们所认识,然而人物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每个人物又因其性格的复杂多面性而变得深刻。

③所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性格独特而又丰富的人物形象还有这些:

闰土、杨二嫂、菲利普夫妇、杜小康、李京京、杨志、杨修、奥楚蔑洛夫……

④如何把握一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明确: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这些人物的描写,人物的描写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比如《孔乙己》中对小伙计、店掌柜和哄笑的众人及酒店环境的描写就是从侧面有力地衬托了孔乙己可怜又可笑的形象。还可以从孔乙己分茴香豆这样的典型事件或是从孔乙己“好喝懒做”这类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中把握人物形象。

⑤齐读归纳赏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1.依据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注意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通过对周围人物或背景环境的分析来理解人物。

3.从小说情节的典型事件中把握人物。

4.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介绍和态度中把握人物。

 

2)研读课文片段,对选段中的小说人物作简要赏析。

片段一: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片段二: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选自《孤独之旅》)

    读选段,写赏析。

    投影展示学生的赏析。

片段一赏析:学生1:从“涨红了脸”的神态描写中看出孔乙己被别人揭短时的害怕,极力争辩看出他死要面子又自欺欺人。

           学生2:从孔乙己说的话中看出他自命清高。

片段二赏析:学生1:通过写鸭子的长大衬托出杜小康的成长。

            学生2: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鸭子羽毛的美丽。

3)习作对比,规范表达。

①生生对比

讨论明确:片段一赏析中学生1给出了材料中的具体细节,结合词句指出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具体,人物形象概括更全面。学生2没有给出人物描写的具体语句和提到描写方法,分析笼统,依据不充分,概括不全面。片段二赏析中学生1概括出小说侧面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较准确。学生2从修辞角度而非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了鸭子的形象,没有具体分析依据,没能真正理解语境描写的作用。

    师生对比

片段一示例:从孔乙己“涨红了脸”的神态描写和“读书人的事,怎能算偷么”、“君子固穷”之类的语言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可怜又可笑的书生形象。

片段二示例:此段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从鸭群“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的描写中看出鸭的变化成长,也衬托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勇敢坚强和成长。

讨论明确:示例值得借鉴的在于语言更有条理,表述简练,分析具体,概括全面,用词准确。

④归纳概括人物形象不成功的原因

1.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解。没有注意人物描写和形象塑造的关系。

2.不能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概括。

3.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全面。

4.注意不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人物的评价欠妥。

⑤概括人物形象的三个步骤:

1.定角度(方向性、全面性)

2.扣词句(具体化、透彻性)

3.有条理(条理性、层次性)

一般表述格式:方法+性格品质

3.    延伸课外,直击中考

1)中考小说阅读人物鉴赏常见题型:

1.直接概括和评价人物形象。

如:①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2009河南,《前方遭遇塌方》)

②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怎样的人?

                               2011兰州,《银行里的男孩》)

    ③说说文中“侍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2中考指导,《热情的侍者》)

2.赏析人物描写语句的表达效果。

如:①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2009河南,《前方遭遇塌方》)

    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②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009连云港,《母亲》)

2)中考题型演练

                           () 偷父 刘心武 2010 广东)

    ①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

②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③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④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⑤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⑥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我大吃一惊:“为什么?”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⑦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

⑧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⑨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⑩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⑾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⑿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选自 200512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方法指导:

①勾画文中人物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的语句点评。

②关注文中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和态度。

明确:【“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2分)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分)】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先分析16题)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方法指导:

①分解人物描写,逐一揣摩人物特征。

②把握动词,注意标点的作用。

明确:【(1)此句生动地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2分)/2)此句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2分)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2分)】

() 身后的眼睛  曹平    2012中考指导)

①那是一头野猪。

    ②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

  ③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

    ④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

⑤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⑥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眼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

⑦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里。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⑧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⑨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⑩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⑾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认真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1.从全文看,文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从“孩子握着木棒,向野猪冲去”的动作描写中看出孩子是勇敢、坚强,能独立面对险境的,从“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看出孩子还是稚气的。

2.结合语境,对第⑦节中画浪线句作简要赏析。

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明确:从“激动地”、“全是得意”的神态描写及语言描写中看出父亲为儿子打跑野猪深感惊喜和骄傲。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复习了课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纳了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结合中考进一步完善了小说人物鉴赏题的书面表达,希望对同学们的小说鉴赏和中考答题有所帮助,谢谢!

 

六、课后反思

本课为小说阅读的复习课,根据小说文体阅读鉴赏的重点和中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题型,我把鉴赏人物形象确定为小说复习的重中之重。小说的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都是为了塑造典型的人物,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把握了人物形象往往就不难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也有利于解决小说环境描写的一大作用“侧面衬托”。所以本节课的目标就是准确分析人物形象并将这种“准确”能够巧妙地落实于笔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采取了先复习课内,以课内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例,总结人物形象赏析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回顾课内的小说人物,是为了调动起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通过进一步读、说、写、练的感性体验,让学生从对零散素材的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一种分析方法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体悟,总结归纳出概括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课内到课外,先归纳后演绎,必然使学生印象深刻。

罗列中考题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中考小说阅读会怎样来考人物形象赏析。学生明确了考什么,才会根据要求恰当地选择鉴赏人物的角度和方法。另外,学生只有通过对比和反思答题表述中的问题,才能在往后的答题中去注意赏析表述的具体性和完整性。给学生“方法+性格品质”这样一个赏析人物的表述格式,也是希望尝试给学生做题寻抓手。整节课上下来,师生互动很流畅,学生发言较踊跃,通过修改表述,学生赏鉴人物的语言表达逐渐清晰、具体、完整化,表述较规范,人物形象的把握也较为准确,这体现了复习课的实效性。

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于讲学稿“赏析课文选段中的人物形象”这部分,可以把需要赏析的人物罗列出来,如“片段一孔乙己赏析:片段二杜小康赏析:”,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鉴赏对象,而不至于有歧义。另外,引导学生完成中考真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文中依次勾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养成阅读圈点勾画的好习惯,这样分析文章找要点时就不会有所遗漏。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