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三“镜”法略谈
又是一年春天里,也到了又一个谈论备考进行复习的时节。回首我校去年的备考安排,梳理过去的复习思路,相信我们与大家是大同中有小异。但或许小异中的这些不成熟的收获,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望远镜”法—放眼整体分三段 
中考复习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复习之初,教师要备一副“望远镜”,即要有一个实用的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计划。放眼整体,要分三段走:专题复习、综合复习、“回眸”复习。
具体而言,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在认真研读《中考说明》和《语文课程标准》等方向性考纲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今年考试要考哪些知识点,与往年相比,有无异动、区别,然后依据考点,设置相应的专题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让复习的针对性更强,有效性更好。这一阶段(过程)极为重要。盯住了,做好了,既可进一步夯实基础,也能有效提高能力,因此会费时长、费力多。不过,哪怕费时费力再多,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这里所说的综合复习是只指专题复习之后的,将所有的可能考的知识点融汇在一起的大综合,比如我们常采取的模拟考试之类的。第三就是“回眸”复习了。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确,在许多时候对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我们得经常“回眸”,不管是阶段复习后的小“回眸”,还是即将考试时的大“回眸”,尤其是临考前,对古诗词文的内容,“回眸”复习必不可少。
“多棱镜”法—多角训练抓三练
    三阶段是着眼于复习的整体要求,重在有完整性、长效性,与多角训练所注重的“立体”式多角度训练是不同的。三“训练”主要是在平时的复习中,同时围绕三条线展开,其中专项分类训练为主线,阅读理解训练为辅线,作文练笔训练为交叉线。中考复习计划确定好后,主要的过程当然应该按计划进行,才能保证复习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的课堂主要训练任务应围绕前面所说各“阶段”的学习要求来进行,不要轻易中断,不要半途而废。在以此为主的同时,也应适当穿插一些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训练,既为提高解题能力,也为培养语感,增加积累。作文训练当然不可少了,按照教研室的要求,间周一次大作文,还有日常的练笔等,所以,大作文的训练不妨采用交叉方式,双周交叉进行。
“凸透镜”法—突破关键重三点
在复习中,我们要用“凸透镜”去关注、放大三个重点。一是学生的语文积累。语文教学,绕不开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个话题。学生已有的语文积累(或称基础),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九年级将要进行的中考复习,是决定教师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标高等内容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而在所进行的复习中,无论是字词复习、句子衔接与仿写、语段修改,还是阅读理解、文言诗词以及作文训练,其实质也是在进行语文积累。哪怕是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是时时处处在加大学生积累量。如我校的谢模军主任,作为既是语文教师,又是年级负责人之一的他,从七年级始直至九年级,就利用年级的板报平台,有意识的或自创、或抄写一些励志、温馨提示类的“每周一语”,提供给学生。考前,写上“把平常考试当作中考,我中考当作平常考试”类的提示语;考后考砸了,板报上就出现“没有人比你更聪明,只有人比你更勤奋”,”沟算什么,坎算什么,跨过去,头上依然是蓝天,脚下依然是大地”的激励语;学习中学生茫然了,板报上则是“咬定中考不放松,谁有毅力谁成功”的鼓舞话。“每周一语”,不仅让学生的自信力提升了,自觉性增强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成为他们进行语文积累的一个有效平台。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也将积累作为一个重点凸显出来,想方设法通过板报摘抄等方式来增加积累,在阅读训练中加大积累,让写作练笔来内化积累。
其二是突出细节。平时的教学中,大家可能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因为不够细心,导致出现的错误非常“低级”,特别是大家所关注的“目标生”,很是头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要做的“细”:比如尽可能将知识细化,注意反复的提示、不断的强化。若因教师多次提示后,学生形成倦怠感,教师又要在诸如方法、频率等方面考虑变化了,如方法上可以尝试变老师的提示为学生间的提示,或由直接提示变为出题提示,一段时间后再变为由学生收集错题,互相测试提示。总之,就是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意细节。而细节所包含的方面,既有知识方面的细化,让学生听得懂,学的明白,也还包括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虑怎样让学生听得懂,学的明白,才更有效果。
三是营造氛围。“家和万事兴”,一个备课组,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2010届九年级语文组几位教师的团结是得到年级组公认的。几个语文教师中,
    最后,我想说的是,复习方法千万条,但只要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就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三“镜”法略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三“镜”法略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三“镜”法略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三“镜”法略谈”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