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探究—古诗文对比阅读题型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5-26 15:03:11

对比类比  求异求新——中考古典诗文比较阅读题型漫谈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教研室   胡涛海 

古典诗文比较阅读,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一个创新题型。这类题是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与文言文,加以比较、对照和鉴别,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的学习目的。当前这种题型主要分为古诗与古诗的比较阅读,古诗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文言文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等几类。各地古典诗文采用比较阅读的为数不少,全国110份试题中有近30份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既有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又有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既有相同体裁的作品比较,又有不同体裁的作品比较。这种考查将会是今后古典诗文考查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一、古诗与古诗的比较阅读

古诗与古诗的比较阅读,还是个别试卷的尝试,目前还不普遍,且还是课内古典诗词之间的比较阅读。但这种尝试很有意义,它突破了诗词单个鉴赏的题型,丰富了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考查形式,确实能在比较鉴别中综合考查出考生的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准。

例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甲】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

例2: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                    情景。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像,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试题)

这类试题目前还是比较简单诗词鉴赏点的对比,考查点相对来说集中在通过比较区分内容上、情感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通过比较强化理解。如例1第1题,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经对比,会自然得出两首诗尽管作者不同,内容不同,但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抒发出的感情是大致相同,都是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即异中求同;例2第1题,尽管是相同作者的两首诗,所托的“物”大致看起来相同,都与杨柳有关“杨花”与”烟花”,但“杨花”唤起的是对王昌龄漂泊远方的不幸遭遇的联想,而“烟花”表现出的是扬州阳春三月的春光烂漫、春色迷人情景,表达目的迥异,即同中求异。经过求同求异一番比较,考生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古诗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古诗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颖且有创意的题型,发展态势不错。试题特点是将古诗词的赏析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进行比较鉴赏,既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考查了考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既考查既考查单项的基础知识,有考查了考试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去年山西试题设计及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和四川达州市试题设计的柳宗元的《江雪》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好多试题这方面体现的也是比较精彩的。

例3: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

(湖南株洲中考语文试题)

例4: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