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湖南版.doc
真题展示
(2012•湖南高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二)文言文断句
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 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考向分析
近年来湖南卷文言文考点共设5道试题,占22分左右。分别考查实词、虚词、断句、分析综合、翻译。这是自2010年新课标高考以来延续的题型。
实词选项材料全部出自文本,不从课文中取材,考查范围不一定局限于考纲圈定的120个常用实词。虚词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分四项考查四个虚词,二是单独考查某一虚词,但都遵循课内外对照原则,即考查选文中的虚词时,也给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出现该虚词的例句,要求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一致,并注重虚词的细微差别,考查范围限定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内(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于、而、之、其”考查频率较高。断句题材料可以出自文本,也可以出自另外的材料,2012年的断句材料均出自教材的课后练习,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分析综合题将出现选择题和简答题轮考趋势,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言文翻译强调直译,应在整句通顺的基础上突破关键词句,关注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湖南卷常以客观题考查实词、虚词、断句,以主观题考查文言分析综合及翻译能力,总分值为22分。文本选材贯穿秦汉到明清,涉及历史传记、散文等体裁,以散文为主。
【例题】(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 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热点题型一 解释实词
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常见文言实词”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并特别强调辨析“在文中的含义”,所以力争粗通文本大义十分重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拔”意为“超出”。根据“矫然拔俗”可知是超出一般流俗。“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拔”也是“超出”,据此可以推断。
答案:B
技法解密 1.语境辨析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而词语只有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才能有合理的释义。推断词义就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具体的语境。所以在解答时,可以将命题者给出的释义直接代入选项,看是否符合语境。
2.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即运用语法知识确定词性来推断词义。同一实词会有多种词性,而且经常出现活用。词性不同词义一定不同,词类活用词义也会跟着发生改变。推断词义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如2011年湖南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后接名词性短语“其俗”,“病”只能作动词,结合语境看,应释为“批评”。
3.对称互现
文言文对称结构多,讲究对仗,还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对称结构的前后句子相对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意思相对、相同或相反。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虚诞”“妄作”意思相类,则“一”“齐”意思相同,“一”是意动词,“把……看作一样”的意思,“齐”便也是此意。
4.联想印证
文言实词推断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所出现的文段是考生陌生的,但词语的义项都是学生在课内已经学到过的,所以需要联想印证。
首先可联系课内所学知识以印证词义。如2011年湖南卷“矫然拔俗”中的“拔”可以联系“势拔五岳掩赤城”进行推断,应为“超出”。
其次可联系成语联想印证。如“矫然拔俗”中的“拔”还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5.字音推断
当词语的本意和引申义无法解释,也没有词类活用时,就该考虑寻求通假关系。可依据同音通假来推导词义。这就需要多积累通假字,因为通假字往往有规律可循。
热点题型二 辨析虚词
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常见文言虚词”主要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 及其词性、语法功能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中“其诗亦怪怪奇奇”中“其”意为“他的”,代词,作定语;A项,指示代词,“那”;B项,代词,“他”,作“破璧”的主语;D项,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答案:C
技法解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动已知,善于比较
湖南虚词命题一般将所考查的选文虚词与课内虚词词语对应,要求辨别,如2011年湖南卷所有选项都为课本中语句,所以考生应充分调动已知,通过课文中熟知的类似例句来由此及彼,对照比较,从而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2.依据语境,辨明用法
(1)依据前后文辨别用法,如2011年湖南卷“其诗亦怪怪奇奇”依据前文“韩文公之文”,可知“其”应是代词,代韩文公。
(2)依据句意辨明用法,即通过翻译全句,根据翻译的情况并结合文意来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诗亦怪怪奇奇”中“其”只能翻译为“他的”,自然“其”是用作定语的代词。
(3)依据语法结构辨析用法。即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体察词语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3.巧用对比,细辨异同
(1)位置对比: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词性和意义也不相同。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放在主语之后,自然不会再作代词,而是表祈使语气的副词“一定”。
(2)词性对比:在不同的语句中,同一词性的虚词有着不同的作用,如2011年湖南卷,“秦王恐其破璧”和“吾令人望其气”中“其”均为代词,但前者作“破璧”的主语,后者作“气”的定语。
(3)作用对比: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词性也不相同。
(4)结构对比: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辨析“以”的用法,只需了解对应的“而”的用法,它们都表修饰关系。
热点题型三 文言文断句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命题时多强调考生对前后语境的理解,即所给出的句子都来源于语段中,断句不是孤立的,要求考生凭借对语境的理解进行断句。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延续了2010年的选择题形式。文言断句仍然属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的考查,所以主要依据文意来判断,不同处在“故”和“多”。“故”意为“所以”,应在后一句的开头;而“多”修饰的应是“今人之笑为迂者”,即“多是现在的所取笑的迂腐的地方”。
答案:A
技法解密 做好文言断句题,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理解句意
(1)结合具体语境,借助文言积累揣测语句的主要意思;
(2)突破主谓宾等基本成分,把握句子的主干。
①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断句了。
②找谓语。如2011年湖南卷可以直接抓谓语,谓语有“郁塞”“触事而发”“多今人之笑为迂者”,明确了谓语就可以直接断句了。
2.明确标志
(1)虚词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