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高考文言阅读重点测试内容之一,考查的要点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1、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例如: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文中的“信”不是“书信”,而是“使者”,文中的“书”才是书信。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例如:
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②吾何爱一牛? ③金就砺则利。
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⑥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⑦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⑥ D、④⑦
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河流的通名了。“爱”在古代有爱护义,也有吝啬义,“何爱一牛”就是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现在的“爱”没有吝啬义。“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这是使用范围都缩小了。“涕”原是眼泪,不是鼻涕,这是词义转移了。
2、一词多义。
文言文的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要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例如:
下列各句中“信”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怀王贪而信张仪。
③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④烟涛微茫信难求。
⑤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⑥雪里已知春信至。
⑦欲信大义于天下。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 D ⑥⑦
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信”本义为诚实,不欺。人言为信,言语真实,说话算数,这就是“信”。如①。以下都是引申义。如果诚实,就能被取信,所以“信”由诚实、不欺之义可引申为相信、不疑之义。如②③。古代绝大多数虚词义是从实词义转化而来的。“信”由诚实义虚化而有实在、确实之义。这是副词义。如④。一个人诚实不欺,被信任不疑,可以充当使者,所以“信”又引申为使者义。如⑤“来信”即前来的使者,具体指媒人。在古代,信息、书信多由使者传递,所以“信”又引申为消息、书信义。如⑥“春信”就是春天的消息。“信”和“伸”古音相近,所以“信”又假借为“伸”,如⑦。“信”于是有了假借义。“信大义”即伸张大义。又如《易·系辞》:“往者曲也,来者信也。”屈信(伸)相对,意义更明显。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在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因形求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去探求词义。以上文的“衢”字为例。“衢”的部首是“行”。《说文解字》:“行,道也。”行部的字多与道路有关。如“街”是城中大道,“衢”是四通八达的道路。“饯于郊衢”是说秦青在郊外的大路上为薛潭饯行。
因声求义。理解“通假”,“通假”就是借用同音的字来表达意思。如上文中的“求反”,“反”和“返”同音,这里借作“返”用。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可能是音同,也可能是音近。
因文求义。结构相同的词句相对成文称为对文。对文具有同义和反义的特点。如上文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就是对文。“声”和“响”是近义词。“声”好懂,“响”不是现在的发出声音或声音响亮的意思,而是回声。
联想求义。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在现代文中还有生命力,常常和别的一些字组合成词,许多是同义并列结构。我们在理解文言文词义时,可以根据这类词语联想类推。如上文“薛潭学讴于秦青”句中,“讴”字难解,而现代有“讴歌”一词,可以类推而知“讴”即唱歌之义,再用下文“抚节悲歌”一句来验证,可知推想不错。
二、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是十分必要的。
1、文言虚词的学习内容。
(1)重点掌握用法复杂的虚词。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在考查的虚词的数量上有所变化,但范围差不多。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等。对此类虚词应注意归纳。
(2)普遍了解一般虚词的用法。一般虚词数量多,但用法相对单一。例如:
①表示范围的副词有:都、全、皆、悉、咸、举、具等等。
②表示假设的连词有:如、苟、今、使、脱等等。
③表示疑问的代词有:谁、孰、胡、奚、恶、曷等等。
2、文言虚词的学习方法。
(1)分清虚实。有些文言虚词也是实词,应该能够区别。例如“请以剑舞”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都当用讲,但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
(2)辨明用法。常见虚词用法复杂,要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他成分的关系来确定。
(3)通晓古今。有些虚词,现代没有了;有些虚词,古今沿用,好理解;关键是有些虚词,古今习见,但用法不同。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文比较,清楚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