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贵州省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资料24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2-29 22:16:27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
]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       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1.
朱家对滕公谈话的内容,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忌恨壮士,逼得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的缘故
 B.
臣下为主子效劳,这是他的职责,季布为项羽困迫刘邦,不当追究
 C.
正因为季布很贤能,这才引起皇上的忌恨    D.对季布追捕过急,实际上是逼他去帮助敌国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布善于用兵,而又能刚能柔,身受屈辱,隐忍以待。
 B.
朱家要救季布有两种办法:一是送他到匈奴或南越,这势必要帮他们侵扰中原;二是请刘邦赦免他,则自己要冒灭族的危险。冒险用第二种办法,说明朱家明大义。
 C.
高祖起初悬赏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为项籍、项羽叔侄所用,并多次使他困迫。
 D.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好侠仗义,一定是把季布藏起来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 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type="#_x0000_t75" style="width: 1.5pt; height: 1.5pt">阳人。性贞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type="#_x0000_t75" style="width: 1.5pt; height: 2.25pt"> 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 ①干局:才干气度。                  簿最:公文簿册的总括提要。

刑:通,典范、规范、规定。  取调:指被选荐者获取委任。

3.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4.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事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的明君风范。

D.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