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文言文必修三专题(2)《屈原列传》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学习《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学习文中透露出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典题引路】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汩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与解析:B (①何,什么。②何,为什么。③以,介词,用。④以,连词,而。)
【知识积累】
一.识记字音
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未定 惨怛(dá) 谗人间(jiàn)之 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 皭(jiào)然
滓(zǐ) 既绌(chù) 商于(wū) 屈匄(gài) 餔(bū)其糟
温蠖(huò) 啜(chuò)其醨(lí) 汶汶(mén mén)
二.理解词义
1. 古今异义
古义:处境困难。如:人穷则反本 古义:军队。如:大兴师伐秦
今义:贫穷。 今义:教师
古义:脸色。如:颜色憔悴。 古义:形体和容貌。
今义:色彩。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 词类活用
屈平正道直行(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正,使……直。)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名词用作动词,出于污泥。)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正的人。)
3. 通假字
“内”通“纳”,接纳。如:赵不内。 “反”通“返”,如:人穷则反本。
“从”通“纵”,合纵。如:齐与楚从亲。 “见”通“现”,如:靡不毕见。
“指”通“旨”,旨趣。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濯”通“浊”,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绌”通“黜”,免除官职。如:屈平既绌。
“质”通“贽”,见面礼。如:厚币委质事楚。 “被”通“披”,披散。如:被发行吟泽畔。
“离”通“罹”,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4. 一词多义
辞 娴于辞令。(言辞,名词)
其辞微。(文字、文辞,名词)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指文学,名词)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 动词,写作)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 连缀,连续不断,动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shǔ 等,辈,名词)
名属教坊第一部(shǔ 隶属,动词。)
亡 亡走赵(逃走,动词)
亡其六郡(损失,丢失,动词)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灭亡,动词)
见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jiàn 看见,动词)
举类迩而见义远(xiàn 通“现”,表现,显露,动词)
信而见疑(jiàn 被,介词)
三.积累虚词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
此不知人之祸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陈述语气)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陈述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表舒缓语气)
四.掌握句式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断句,格式为:……者……也。)
秦,虎狼之国(判断句,名词作谓语。)
信而见疑(被动句,“见”表被动。)
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见”表被动。)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被动句,“见”表被动。)
忠而被谤(被动句,“被”表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用“于”表被动。)
为天下笑(被动句,用“为”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