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案”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学反思
- ·下一篇文章:《窦娥冤》教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
2. 比较诗歌、散文、小说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题型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比较诗歌、散文、小说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题型的异同,掌握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总分值为 30 分,所占的比重大。在第一轮复习后,我们发现同学们在规范答题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解决这个问题, 尽可能获得高分呢? 今天我们打算通过 这节课,帮助同学们找到突破口。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以诗歌、散文、小说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题型作为突破口。 二、 检查预习
昨天我们同学已经做了相应的练习,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做题情况。(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抄写他们的答案) 三、 解决问题 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题型。
1. 我们先来看第 1 题。全班朗读诗歌, 分析这首诗歌。 ( 1 )请先找出诗歌中关于人物形象描写的词句:“思归客” “ 腐儒 ” , 心犹壮,病欲苏, “ 老马 ” 。
联系题目, “ 思归客 ” 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 乾坤 ” ,即天地。 “腐儒 ” ,迂腐的读书人。 “ 落日 ” 比喻暮年,而非写实。 “ 秋风 ” 句是写实。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
“ 老马 ” 是诗人自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介绍)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韩非子 · 说林上》)讲的是: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作者借此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 2 )要关注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
“ 天共远 ” ,承江汉客; “ 月同孤 ” ,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 结论: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2. 我们先来回顾答题公式。 (多媒体展示)【答题公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借此,表达了……的情感。 按照这个答题思路来点评一下我们同学做的答案。
(缺的步骤是 …… )不足: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组织答案不够规范等。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朗读)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步骤一) “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步骤二)
作者借此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步骤三) ( 2 )散文阅读鉴赏人物形象
下面来看第 3 题。 分析文章《总想为你唱支歌》,描写“民勤人”形象集中在第四自然段,请大声读出相关内容。如:
“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 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 ”
“ 在民勤 , 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 ……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 同样我们先来回顾 答题公式。
(多媒体展示)【答题公式】 XX 是一个 …… 的形象。描写了(人物的言行外貌、精神追求),表达了(作者寄托的情感)
按照这个答题思路来点评一下我们同学做的答案。(肯定、否定) 不足的是 ……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文中“民勤人”形象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 分)
“民勤人”是大西北的精神风貌的形象代表。(步骤一)他们肯吃苦,敢于闯荡,不畏艰苦,与恶劣环境、命运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步骤二)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敬佩)和对大西北的赞美之情。(步骤三) ( 3 )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
下面来看第 5 题。 分析小说阅读,依据 4 —— 6 段分析王石匠人物形象。 请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情节:
第四段介绍王石匠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通过罗永才的眼睛介绍王石匠洗碑的情形,不急也不躁。 第五段王石匠接受罗永才交给的洗碑的活;
第六段写王石匠信守承诺,按时交石碑,劝说罗永才到山上转转,换换心情。 同样我们先来回顾 答题公式。
(多媒体展示)【答题公式】 XX 是一个 …… 的形象。
他 …… (具体情节),表现了他 …… 的性格(思想品质),突出了 …… 的主题。 按照这个答题思路来点评一下我们同学做的答案。(肯定、否定)
不足的是 …… (多媒体展示答案)
王石匠是一个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的麻脸匠人。(步骤一)他洗碑不急不躁,按别人的要求认真洗碑,劝说罗永才上山上转转、换换心情,按时交石碑等情节表现出人物特点。(步骤二)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的赞美。(步骤三) 温馨提示:
1. 观察分值 组织答案(一般 1 — 3 分,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即可; 4 分— 6 分,需要简要分析)。 2. 观察横线 的多少来决定你答案的简略。
小结 :通过诗歌、散文、小说人物形象题型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异同: (多媒体展示)
相同:(鉴赏思路) 1.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关键字词句;
强调: (指出诗歌凝练的特点:如《江汉》中“思归客” “ 腐儒 ” , 心犹壮,病欲苏等 ) 2. 作者寄托的情感
不同: 1. 诗歌要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
2. 写人记叙性散文、小说要关注到行文结构(情节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把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答题公式统一为:
XX 是一个 …… 的形象。 通过 …… (具体的诗句或情节),描写了 …… (人物性格特征),表达了 …… (作者寄托的情感)。
四、 解决问题 2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景物描写题型 1. 诗歌鉴赏:
下面我们来看第 2 题。 诗中第二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4 分) 说明:诗歌分析意境题型就是分析景物描写。
分析第二联: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描写了“片云”“永夜”“孤月”等意象。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 “ 天共远 ” ,承江汉客; “ 月同孤 ” ,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 “ 永夜 ” ,长夜。
同样我们先来回顾答题公式。 (多媒体展示)【答题公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 的氛围), ……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注意:如有表现手法,要指出。如《江汉》诗歌中题目已经指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按照这个答题思路来点评一下我们同学做的答案。(肯定、否定) (不足的是: ……… )
(多媒体展示答案) 诗中第二联描写了“片云”“永夜”“孤月”等意象。(步骤一)远浮天边的片云,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营造出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步骤二)表达了作者漂泊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步骤三)
3. 散文阅读分析环境描写 下面我们来看第 4 题。 文章第五段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分)
分析《总想为你唱支歌》第五段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 痉 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总使 “ 我 ” 热泪盈眶。 运用比喻、拟人(或象征、反衬),想象(联想)的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同样我们先来回顾 答题公式。
不足的是 …… (多媒体展示) 【答题公式】
XX 具体描写了 …… 景色,运用 …… 的表现手法,营造(创设、渲染)了一种 …… 气氛(奠定了 …… 的感情基调);(体现) …… 结构(作用),烘托了人物 …… 的思想感情;表现了 …… 感情。 按照这个答题思路来点评一下我们同学做的答案。(肯定、否定)
不足的是 …… (多媒体展示答案)
( 1 )运用比喻、拟人(或象征、反衬),想象(联想)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特点,表达对胡杨林的感动、赞叹、敬佩之情; ( 2 )正面衬托了上文“民勤人”勇于抗争的内在精神品质,为下文 赞美大西北作铺垫;( 3 )拓展思路,丰富内涵, 突出大西北能让人经受历练变得坚强的主题。
3.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 下面我们来看第 6 题。 分析小说《王石匠》画线处景物描写: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结合“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理解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同样我们先来回顾 答题公式。 (多媒体展示) 【答题公式】
XX 具体描写了 …… 景色,运用 …… 的表现手法,营造(创设、渲染)了一种 …… 气氛(奠定了 …… 的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 …… 的思想感情;推动 …… 的情节发展, 表现了 …… 感情。 按照这个答题思路来点评一下我们同学做的答案。(肯定、否定)
(多媒体展示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心理由“悲”到“洗悲”转化过程的主题。 小结:通过诗歌、散文、小说景物描写题型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异同:
(多媒体展示) 相同:
1. 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 2. 描写景物的手法;
3. 对人物情感表现的作用; 4. 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同: 1. 散文、小说要考虑到对行文结构(情节发展)的作用。
2. 文体特征鲜明。 五、方法总结
从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题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鉴赏和散文、小说阅读的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能抓住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找到它们的对接点, 如:对文本中重要字词句的理解,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等也可以尝试比较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区分异同,掌握更为实用、有效的答题思路和模式,尽可能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获得高分。 能让我们快速地找到一种更为实用和有效的答题思路,从而获取现代文阅读的高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