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赏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6 17:11:53

李元洛

文学中有所谓永恒的主题,如高天的星座闪耀它久远而长新的光辉。乡愁,既是其中之一。由于众所周知的时空阻隔和人间悲剧,乡愁更是台湾诗歌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已经产生一些并将继续出现摇人心魂的成功作品。洛夫的《边界望乡》,就是一阕动人情肠的乡愁变奏曲。

诗,固然是以情动人的,但并非任何抒情都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动人以情的,必须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和谐的结合。诗中的感情是个人的,同时它必须向更高的层次提升,从个人通向人生、世界和时代,获得能引起许多人感应与感动的普遍性的美质。例如同是乡愁,从近乡情更手掌开始生汗),从乡愁之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与如风中的散发),从乡愁之沉重悲苦(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咯血),从乡愁之激越沸腾(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以及乡愁之偿愿无望(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处处表现了洛夫对乡愁这一母题的个人独特感受与独特表现,绝不雷同于其他诗人。同时,诗人所表现的乡愁,不仅可以从古典诗歌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与古代的心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更是当代千千万万游子的情怀的艺术概括。诗人的独特感受提升为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普遍性的情境,从而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之意和生活的客观之境的融合,它是诗歌作品最基本的元件,是意境构成的必具元素,同时也是诗人才华的试金石。洛夫十分重视诗的意境的创造,他的意象创造的特色是精粹而鲜活,常常能引发读者既惊且喜的美感。《边界望乡》在开篇的如实描写之后,那卓异不凡的动态意象就如花之开: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不仅如此,更加匪夷所思的意象扑面而来: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种化美为媚的变形动态意象,大大拉近了诗人与故国青山之间的空间距离,把乡愁表现得刻骨铭心,令读者一见难忘。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杜鹃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鹧鸪居然以火发音,啼声竟然冒烟,而诗人公然被烧得眼红血沸,这是听觉通于视觉与触觉的奇妙通感。如果说有的名山有奇异的飞来石”“飞来钟,那么,诗人也有奇异的飞来思飞来想。洛夫的这种意象的奇思妙想,真不知从何处飞来!诗歌是语言的魔术。洛夫运用语言时,力求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字组合方案,摒除那种流行的缺乏生机的语言模式,使语句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刺激读者想象的美学效果。如内伤本来是与医学有关的名词,常是外物撞击所致,但诗人却出人意料地把它和一座飞来的远山组合在一起,给人以意外的如发现一颗新星般的喜悦。鹧鸪的冒烟的啼声本来已经很妙,而啼声竟然烧得诗人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更是令人百思不到的语言组合。没有对语言的驱遣自如的功力,何来这等妙语奇句?(选自《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