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6-26 10:05:52

思想品德试题评价

2010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集教育性、生活性、综合性、导向性于一体,落实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了学科说明的基本要求,渗透着对学科教学价值和时代生活的深刻理解,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感受时代脉搏中体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本学科的价值和追求。今年的思想品德学科的试题突出地体现这一学科要求。

1.选材时效性强,材料鲜活可感。如国庆庆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双百”人物评选、选举法的修改、新农保试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低碳生活、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召开等均成了试题情景。

2.主题反映社会前进的步伐,符合时代潮流。如全球气候变化、个人信息的保护、促进社会公平、践行低碳理念、民主监督的作用、民生的改进、民主法治的发展等话题均成了试题主题。

整张试卷多侧面地传递了时代的气息,反映了时代生活。这样做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考生在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社会的发展,思考自己的行为,感悟人生的价值,唤起自己的责任感。

二、在生活化设计中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课程目标的主体,作为书面笔试的中考试卷如何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今年的试题尝试了一种新思路和方式,就是加强试题的生活化设计,在生活化情景与生活化问题结合中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要求。

1.以生活化的情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求。如,以小燕不浏览手机黄色信息、小丽游览世博园、小亮家搬新居等生活细节入题,以生活情景反映社会背景,使考生去体验、理解生活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观因素,在体验、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如第7题的情景是小燕不浏览手机黄色信息,还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建议。小燕这一做法本身就是对考生进行自尊自爱、辨别是非善恶、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2.以生活化的问题,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目标。如28题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漫画中的个人信息还有哪些?出售这些个人信息有什么危害?” 29题的“根据低碳生活的要求,你认为小亮家应购买哪款冰箱?请你用两个具体实例对小亮家其它生活用具的购置提出建议”,这些生活气息很浓的问题来自生活情景,支撑考生回答好这些问题的,是考生对试题所反映的生活现象的正确理解、认识和判断,融进了考生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判断就不会正确地回答问题。

三、在主题式探究中突出学科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试题更加突出能力立意的思想,尤其是注重以探究能力为主体的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而这种对能力的考查是在主题式综合探究中实现的。

首先,非选择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探究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材、设计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其次,设置指向明确的开放性问题,给考生提供一个发挥个性的空间、展示能力的平台,以考查考生对所学内容价值的理解及综合学习能力。

再次,增强问题探究性,让考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综合反映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释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29题:

材料一  新修改的选举法,改变了原来的4:1的城乡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居民选举实现“同票同权”。

材料二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60岁以后领上养老金,不再只是城镇居民的“福利”。

材料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1)请针对上述每个材料,分别谈谈你对公平的具体理解。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出怎样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

(3)上述举措都和农民、农村有关,这是针对我国怎样的发展现状提出的?这些举措对改变这一现状有什么积极影响?

第一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它的立意就是让考生面对今天国家致力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现实,结合具体的事例,对公平做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考生只有正确地理解各个材料,才能从中得出关于公平的正确认识。

第二问和第三问都有很强的探究性,既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该题三问都指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主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多角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新的情景问题探究新知的能力。

四、在继承创新中实现对教学的正确引导

中考试题对学科教学明确表达新的理念,一方面要反映学科教学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还要给教学一个正确的引导。因此,每年的试题都要处理好坚守与放弃、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守本学科正确的理念,放弃过时的、滞后于教学发展的理念;继承有河北特色的做法,保持河北中考试题在全国同类试题中的领先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试题有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对学科教学一种新的理解和引导。

1.在考查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方式上的新发展。改变了以往对时政题的考查只着眼对某一重大时政简单机械记忆的做法,改为侧重考查考生对重大时事的整体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大时事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力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真正体现时事内容的学科意义。这样改动既可以引导师生关心时政,又可避免学生对时政的机械记忆,引导学生重视对重大时政的理解和思考,将时事的学习与教材结合起来。

如: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回答3~4题。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