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耳和听觉》教案一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doc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耳的结构的认识,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失去听力的感受,从而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听觉的形成过程、探究两耳的功能
【学习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分析与归纳法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耳的结构图和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言:在学校或商场,你会听到别人谈话的声音,在音乐会上,你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当你经过建筑工地时,常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打桩声。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在上一节中,我们知道听觉的形成与耳有关。那么耳的结构如何呢?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新课
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请同学们根据挂图结合课本说说耳的结构有哪些部分?
生:观察并归纳回答。
耳的结构: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和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师:请同学们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学生讲述:
耳的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
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振动并放大声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使鼓摸能正常振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师:了解了耳的结构,我们一起来看看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讲述:听觉的形成: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通过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现在请一位同学重复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
学生复述: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教师提问:听觉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学生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教师讲述:老人可以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得更清楚些。但是,如果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那么他们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叫失聪。
讨论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一:鼓膜破裂
学生二:听小骨损伤
学生三:听觉神经损伤
教师总结:耳聋的类型: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
问: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哪种能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到声音?
学生回答:传导性耳聋
讨论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捂紧双耳,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可以使咽鼓管的口开放,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师:晕车和晕船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即位觉感受器,它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即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建立假设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
第四步,实验检验:
第五步,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总结:根据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是: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