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三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doc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归纳出折射光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在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时折射光将会怎样改变。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能力,学习探索科学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并认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现象分二类,要分清是从何种介质进入何种介质,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对具体事例作出分析。
【学习方法】
观察实验法、启发教学法、采用演示实验和自然现象相结合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创设情景,反映问题,引入课题:
⑴放在水中的汤勺有何不同?为什么?
⑵给装有硬币的烧杯加水,随着水面的升高,硬币位置有何变化?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引入光的折射现象。
[新课教学]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
1.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遵循的呢?
① 请学生大胆猜想。
② 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讨论几个小问题:
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有何特点?Ⅱ.增大入射角,折射角有何改变呢?
Ⅲ.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Ⅰ.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法线两侧,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
Ⅱ.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改变光源的位置,由水中沿原来的折射光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演示实验,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结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以相同的入射角,使光分别从空气斜射入水与玻璃中,比较折射角大小,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5. 课堂小结: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6.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
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