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眼和视觉》教案四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doc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了解色盲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概括出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
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学习方法】
观察实验法、对比、分析讨论归纳,体验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近视眼睛及远视眼睛若干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人类的视觉限制。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眼睛看到物体的成象原理。
虽然眼能接受许多信息,可是我们的视觉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视觉存在哪些缺陷?请几位学生说说。(近视眼一定距离外就看不到东西,还有远视、散光、色盲等。)这种限制有的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有的是遗传的。我们来做二个实验亲身体验一下我们的视觉限制。
[新课教学]
一、正常眼的限制
实 验:
(1)将课本放在桌上,凝视这一页上的任意一个字。慢慢将眼移近,直至字体开始看不清楚为止。请同桌帮你用尺量一下这时你的眼与课本的距离。这便是你眼睛的近点,近点是 厘米。戴眼镜的同学则将眼镜取下做同样的实验,近点是 厘米。
我们来看看戴眼镜的同学和不戴眼镜的同学的近点有什么区别?
(2)请同桌帮你拿起课本,凝视同一个字,同桌慢慢将书本远离你,直至你觉得这字开始看不清楚为止。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间的距离,这就是你的眼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是 厘米。戴眼镜的同学将眼镜取下做同样实验,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是 厘米。
我们再来看看戴眼镜的同学和不戴眼镜的同学的远点有什么区别?
小 结:由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正常眼的视觉限制是怎样的?
(人的眼睛看不到太远的或太近的物体)
(3)竖直拿起课本,置于距双眼30厘米处,看书上的加号和圆点。
遮掩你的左眼,右手拿着课本,用右眼凝视左边的加号,你的右眼仍能看见右边的圆点吗?继续用右眼凝视加号,慢慢地移近课本,你发现了什么?当课本移到某一距离时,右边的圆点 (消失,仍然存在);把课本再向前移动时,圆点 (消失,重现)。现在遮掩右眼,改用左眼凝视右边的圆点,然后慢慢移近课本,你有发现了什么?
小 结:由实验3说明了视网膜上存在无感光细胞的部位吗?我们把它称为盲点。
二、近视
请近视的同学说说近视眼看物体的特点。(书本图1—59)
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讨论说一说,(可能说到用眼过度,坐姿不正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直接造成眼球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讨论。(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象模糊不清。)
我们大部分同学戴的眼镜是近视眼镜,就是用来矫正视力的,它是哪种透镜?如何起到矫正视力的作用?简单介绍。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