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植物的一生》教案二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doc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让学生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辩证观点,并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条件.
【教学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教材中的“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每天定时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并将实验带到课堂中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1.种子的结构?
2.种子的分类?
3.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胚乳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设问:种子萌发除了需要足够的营养,还需要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能激发兴趣,增加可信度,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二、新课展开
(一)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设问:在实验中你发现种子萌发与哪些外因有关呢?
生答:列出影响因素,如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温度、水分、空气等.
讲解:我们称这些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为变量.一个实验中变量往往有很多,可分为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如有关种子自身的变量就是次要变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变量称为主要变量.
讨论:上面的变量中主要变量有哪些?次要变量有哪些?(学生回答.)
设问:影响种子萌发的变量有多个,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呢?(学生回答.)
小结: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他的变量(如水、温度等)必须保持不变,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
活动:学生展示种子萌发的实验,并互相观察.
介绍自己的实验设计,并对设计方案展开讨论,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而相互评价,能让学生取长补短,在悦纳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另外,也巩固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展示:选取一组较好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三组种子萌发的状况.
设问: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他种子不能萌发?
练习:学生通过观察,填写教材第93页上的表,并思考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设问:哪组中哪些种子所处的条件最好?你认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生答:种子萌发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
小结:低温会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且也知道这些条件为什么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讨论:寻找到一组已经具备了种子萌发的三个条件.但却没有萌发的种子.这颗种子为什么不萌发?
讲解:种子本身对萌发也有影响.只有种子的胚完好而且外界条件适宜时.种子才能萌发,如果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自身条件也是必需的.
设问:种子的自身条件不同,如种子的饱满程度、皮的厚度、胚的状况等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学生观察上面的实验并举例回答.)
三、应用拓展
设问:假如你是农民伯伯,怎么做能让种子尽快发芽?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能让学生没身处地地以主人翁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展示:种子萌发的图片,学生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小结:种子萌发的过程: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思考:幼苗长成后,豌豆种子中的子叶和小麦种子里的胚乳都会萎缩,最后消失,你知道那时幼苗的营养来自哪儿呢?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作业本.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