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植物的一生》教案三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doc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水稻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2.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让学生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辩证观点,并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探究水稻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和含水量,了解芽的结构和发育.
【教学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1.种子贮存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如果我要研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要如何控制变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巩固控制变量法的知识,为了能在下面实验中应用做准备.
二、新课展开
(一)探究水稻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和含水量
设问:现有一水稻的新品种,要在工厂里育苗,我们应该怎样确定育苗所需的条件以获得它的最高萌发率?
生答:通过实验获得数据.
讲解:如果没有参照的对象而直接进行实验,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进行科学实验之前经常要先找到同类物质的相关数据作参照,以缩小实验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提供其他水稻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含水量,让学生确定实验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最低含水量和最高含水量.
设问:探究一般要经过哪些过程?
生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价.
活动:按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验数据分析;
5.交流和评价.
教师提示:在设计实验变量时应注意的问题是说明主要变量、次要变量以及如何控制其他变量?实验点设置的多少与研究结果的精确度是否有关?
学生探究:可以将探究步骤设计成一张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先讨论完成,再进行汇报.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课本上给出小明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小明的实验设计应如何改进,才能更科学、更完整?
设计意图:因为直接实验难以实现,对教材中直接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是为了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过渡: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幼苗,那幼苗又是怎样长成枝叶茂盛的植物体的呢?
(二)芽的发育
展示:有芽的植物枝条或图片.
设问:这些芽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观察并辨别顶芽和侧芽.)
生答:芽可根据着生部位不同,分为顶芽和侧芽.
设计意图:顶芽和侧芽的辨别对下面学习它们的发育有用,所以学生要能对照实物或图片正确对两者进行辨别.
设问:芽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生答:芽的结构有生长点、叶原基、幼芽、芽轴、芽原基等部分.(观察教材中芽的结构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图片的阅读能力.
讨论:顶芽和侧芽分别会发育成什么?
小结:芽可以发育成茎、叶或花.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上形成侧枝.
读图:分析讨论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关系.(最好能播放芽发育过程的动态画面.)
设问:两棵树的不同变量因素是什么?(有无顶芽)结果使树型出现了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侧芽发育与顶芽发育是否有关?
生答:侧芽发育和顶芽发育中,顶芽生长较快,往往会抑制侧芽生长.如向日葵、松树等,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讨论:要使街道两旁的行道树的遮荫面积增大,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三、课堂小结: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