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总复习教案(科学浙教版七下).doc
本章复习
复习目标:
1、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效应。
2、 理解地球上某处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四季交换而变化的规律。
3、 了解历法的种类、制订原理及方法。
4、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及变化。
5、 学会绘制及能正确理解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重、难点: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效应;地球内部的结构及变化
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四季交换而变化的规律;绘制及正确理解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类别 |
转动方向 |
转动特点 |
周期 |
产生的现象 |
地球自转 |
自西向东 |
绕地轴转动 |
约24小时(即一天) |
a.昼夜更替现象 b.太阳等星球东升西落 |
地球公转 |
a.绕太阳转动 b.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 c.自转和公转轨道面成66.5°角 |
约365天(即一年) |
a.四季变换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c.南、北两极的极昼、极夜 |
2、昼夜更替现象
(1)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被太阳光照亮的一半是白昼,而不能被阳光照到的另一半则是黑夜。
(2)更替产生原因:地球在绕地轴自转。
(3)晨昏线:地球表面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应用:判别昼夜的更替)
3、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90度。
(3)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日内,太阳高度从低变高再变低,在正午时最高。(注杆影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高度低时杆影反而高)
1年内,正午太阳高度随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的季节变化而变高,随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季节变化而变低。地球上中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4、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另外地区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3)读图时,某点所在的纬线圈,昼半球的纬线长时则昼长,反之则昼短。
5、 五带的划分:根据一年中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而划分的。
二、地方时、区时和历法
1、地方时: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
注意: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来得早。
2、区时。
(1)时区: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把全球划分为24个15°宽的地区。
(2)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叫区时。
3、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
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迟两个小时。
4、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特征:是曲线而不是直线。(避免通过陆地)
应用:环球旅行时,消除发生日期混乱。
日期变更规律:从西十二区超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则减去一天。东西十二区的时刻是一样的。
5、历法。
种类 |
制订依据 |
制订方法 |
我国的日历 |
备注 |
阳历 |
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
每400年中设97个闰年,闰年的2月29 天 |
公历属于阳历 |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
阴历 |
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
每二到三年设一个闰月 |
/ |
|
阴阳历 |
结合阳历和阴历两种历法特点 |
/ |
农历属阴阳历,节气是阳历 |
1、
2、地壳的变动。
(1)证明:高山、谷地、裂谷的形成,是地壳中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而形成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例喜玛拉雅山上岩层里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等。
(2)地壳变化的原因。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常见的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水蚀和风蚀等。
3、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1)火山:
组成:从结构看,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个部分组成。
喷发物:主要由火山灰、气体、熔岩流三部分组成。
分布:主要分布在①环太平洋火山带;②地中海火山带;③大西洋中脊火山带;④东非火山带。(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沿海)
(2)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产生原因:是由于地壳某种力量引发的快速颤动的现象。常表现为地壳岩石的断裂和错位。
分布: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地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预报地震:民间有:马不进圈、地光等异常现象。仪器:我国东汉张衡发明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减小地震造成危害的措施: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或桌子底下。
四、大陆漂移说和板块结构学说
1、大陆漂移说。
主要观点: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创始人: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5年创立。
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板块结构学说。
主要观点: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板块的分界线: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