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三年计划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18 19:41:17

一、计划书提出的背景:

(1)、学校立校背景 在不断竞备校园硬件设施、突出校园办学条件的今天,有远见卓识的校长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后继力和持续力,还在学校的“造血”系统。如果学校“造血干细胞”竭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办学力不从身,难以为继。在复杂的学校“造血”系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支脉,那就是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培养工程。

“学生的前程没有培养好,那是教师的不负责任;教师的前程没有培养好,那是学校的不负责任”,一个专家如是说。所以,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积淀历史,培植文化,成就名师,高扬特色”,学校要创建品牌,要成为有深远影响力的名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指标——名师位数量和名师含金量。北大之所以在国内乃至全世界有名,是因为办校至今有很多诸如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大批近、现代著名的大师在其中任教过。

滨海小学是一所刚起步的新校,学校提出了“尊重教育”的文化核心,提出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学校优质示范”的办学目标。“尊重”理念的践行,“学生健康,学校优质”目标的实现,是离不开同样拥有“尊重”理念的教师。“教师幸福工作”是要让教师享受学校团结、融洽氛围的同时,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这恰恰是我们学校任重道远的培训工作的重点。

“造就一批骨干,成就一批名师”是一所学校“造血”系统的主功能,“培育有灵魂的教学,培养有底气的教师”是学校“风格”工程的主内涵,“高筑师的人格,高塑师的魅力”是学校“师魂”工程的主旋律。

(2)教师专业背景 我们很多教师对自己现在自己处于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采取怎样的途径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希望外界环境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怎样的帮助等等问题往往还是很模糊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长规划,心中有着明晰的奋斗目标,就会把自己的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使自己有了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促使自己不断寻找自己在学校、全区甚至全市教师中的位置。有了成长的目标与动力,就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激励自己。同时,成长规划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具体的指导和监控作用,读什么书,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做什么研究,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随意性。

还有,不少骨干教师的教学思想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实践操作的表面上,而理性思考不足,创新精神不够,使得个人经验局限于固化模式。一个教师连“骨干”的圈子都走不出,更不要说走向“名师”更广阔的天地。所以,要从一位“骨干教师”成长为一名“名师”,就必须冲破这一瓶颈,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自我诊断”、“学校搭台”和“专家引领”等形式,培养出具有“反思实践、创意提炼”的新思维转换特点的“准名师”和“名师”。

(3)、教师支表现力背景 我们今天的教师除了缺少专业上的知识技能外,还缺少什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商友敬先生所著的论文《现代教师应该充满生活情趣》,似乎给了我们一些灵感。是的,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缺少的就是生活的情趣。看看蜚声国内的特级大师,哪个不是充满生活情趣?于永正,一腔京韵唱出了基础教育战线上老师的底气;窦桂梅,在虎门“名师荟萃,乐在课堂”名师风采展示观摩活动中,一曲《爱的奉献》高亢激昂。

由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生活的情趣的相辅相成,教师的生活情趣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支表现力。生活的情趣包括有四个方面:物质生活层面,艺术生活层面,情感生活层面,精神生活层面。我们的教师要多看看大师们有怎样的生活情趣,是怎样营造个人的精神家园的,从中能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感应。

二、 滨海小学教师应具的素质

1、“通识”——指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共同认知,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

2、“通质”——指的是教师最基本的,不分专业,共同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教学基本功和新时期教育下的新素质。

(1) 教学基本功

书写:包括粉笔字、硬笔字和板书设计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肢体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包括普通话、声线等。

科研:包括说课、评课、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的能力;

情趣:包括个人爱好、才情等教学支表现力。

(2) 教学新素质

信息技术:包括课件制作、博客经营等素质;

社会交往:包括心理调节、与人沟通等素质;

活动组织:包括计划安排、活动主持等素质。

3、“专质”——指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学历、学科专业知识及技能。

语文:文学修养、朗诵技巧等;

数学:逻辑推理,数理讲解等;

英语:口语表达,英语阅读等;

体育:身体素质,竞技要领等;

美术:书法功底,绘画技巧等;

音乐:合唱指挥,器乐舞蹈等;

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网络维护等;

科学:严谨态度,实验实践等。

三、 教师专业化培养形式:

1、 理论学习——在专家讲座中加深认识。学校将挖掘多方专家资源,为教师开设多场贴合当前教育改革现状,满足教师新课标下的理论需求的讲座。

2、 集体教研——在思维激荡中深度思考。通过各种集体教研活动让教师们立于学科立场或大学科立场多方交流,多角度观察,进入深度思考。

3、 个人展示——在活动比赛中提升能力。学校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赛事,论坛沙龙等活动,既让教师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情趣爱好更广泛,还让教师在整个过程不断提升教学的战斗力。

4、 叙事研究——在自我剖析中不断超越。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历程是否可以借鉴或推广?学校在总结本校名师的成长轨迹的基础上,让其他老师重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通过个人博客,作好自我的叙事研究。

5、 专题研究——在课题引领中凸显特色。学校要有核心课题作为教师专业、理论的引领,而个体教师则侧重校本或个本研究课题,课题不求大、深,强调理论弱化,重视行动研究。

6、 个别指导——在专家会诊中梳理经验。为更加突出培养的针对性,学校聘请学校高级顾问、专家学者或本校名师,作为教师的成长导师,通过“旗帜工程”引领,通过“蓝青”工程对接,通过“捆绑工程”会诊,加快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新频道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新频道差,就请您
      0%(0)

新频道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