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学案42 201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学案.doc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重大成就
①原子弹:______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此后,我国又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了很大努力,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④载人航天: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__________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②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 来世界性饥饿问题。③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袁隆平多次获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②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 为“银河-Ⅰ号”。
(2)生物技术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______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问题思考】
想一想 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有何意义?
议一议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农民会这样说?
想一想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是什么?
(4)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2)表现①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②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②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 民生活。③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②出现了以反映“ ”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 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等。③学术讨论空前热烈。④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开门。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动乱中的教育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4)“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教育的复兴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5)启动了“__________”,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6)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辨一辨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想一想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议一议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作用
考点一 新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什么是“两弹一星”?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2.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3.毛泽东这一题词是怎样出现的?这一方针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什么?
4.什么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产生了什么影响?
5.“双百”方针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考点二 新中国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人民教育奠基?
2.“文革”结束以来,邓小平在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艺、教育和科技人士惨遭迫害,教育领域混乱不堪,文学艺术领域一片凋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领域成就突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创作走向繁荣。
一、选择题
1.(2011•泰安模拟)如果将建国后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1950~1959年、1960~1971年、1972~1977年、1978年以后,下列示意图最能准确反映上述阶段我国科技引进情况的是( )
2.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 )
①成功组织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和飞行试验 ②成功组织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飞行试验 ③最早研究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行性 ④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提出“863计划”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11•大连模拟)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5.(2011•哈尔滨模拟)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